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501130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交换行为分析象生产,消费活动一样,交换是微观主体的基本经济行为之一,并与消费和生产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也许会说:交换是人类的特有的秉性。然而,从经济学理性化基本假设观察,人们之所以会对交换的机会作出反应,根本在于自愿交换通常能给交换双方带来利益,因而,是对自身利益追求促使人们不断拓展交换对象范围并创造新的交换手段。那末,为什么交换会带来利益?自愿交换活动如何创造出利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才能穷尽交换的利益?本章我们将利用一个称作埃奇沃斯交换框图(Edgeworth Box)的分析工具来系统探讨有关交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对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评价。1交换带来的利益在埃奇沃斯交换

2、框图进行比较技术化分析之前,我们先举一个事例,并用前面已经介绍的概念对问题做初步讨论。一般而言,两个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自愿交易会给双方带来利益。为了简便起见,我们研究两人交换的情况。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作出两个假定:一是假定两人都知道各自的偏好,二是假定交换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人总共有10个袋粮食和6件衣服,这被称作他们共有的资源秉赋。如下表所示,粮食和衣服最初这样分配:张三拥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而李四拥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确定交换能否为他们带来利益,需要了解他们对于粮食和衣服的偏好。一种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张三由于已有较多粮食和很少衣服,他的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很低,而李

3、四则相反,由于他已有较多衣服和较少粮食,所以他的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即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的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3,即愿意用3件衣服来交换1袋粮食。表1,张三和李四初始资源分配和交换结果初始分配状态交换内容交换后分配状态张三7袋粮食,1件衣服减1袋粮食,增1件衣服6袋粮食,2件衣服李四3袋粮食,5件衣服增1袋粮食,减1件衣服4袋粮食,4件衣服在这一两个人和两种商品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相对于粮食的评价较高,而李四对粮食相对于衣服评价较高,于是就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得到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

4、感到增加了自身利益,而李四则是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衣服的代价换得1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增加,因而,只要发生1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两个人都会得到增加的利益。比如说,以一袋粮食与1件衣服的比价成交,那末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进。因为张三得到了更多的他评价较高的衣服,而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一般而言,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同,就总会存在互利互惠交换的可能性。换言之,只有在两个消费者边际替代率相等时,互利互惠交换可能性才算穷尽。而这样一种不存在套利交换可能性的商品分配状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有效率状态。对于更多商品和消费者的场合,这一命题仍然成立:所有

5、消费者对任意两类商品边际替代率相等的商品分配状态属于有效率配置状态。2埃奇沃斯交换框图对于两种商品和两个消费者的交换事例,可以利用埃奇沃斯交换框图对交换发生和利益产生机制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F. Y. 埃奇沃斯在他1881年发表的“Mathematical psychics: An essa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to the moral sciences”一书中建议采用这一分析方法,所以用他的名字来作为交换框图分析方法的名称。下图是埃奇沃斯交换框图,其中横线表示粮食数量,而竖线表示衣服数量。横线长度单位为10代表总共有10袋粮食,竖

6、线高度单位为7代表总共有7件衣服。因而,埃奇沃斯交换框图表示了两种商品的总量。不仅如此,如果以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代表张三和李四拥有商品量的原点,那末埃奇沃斯交换框图中任意一点还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所有资源在两人之间的分配状态。因为对于框图中任意一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画出两条分别平行于横框边和竖框边的两条线,把框图分割成四个较小的方框。左下方小方框的长度和高度分别代表张三的粮食和衣服初始分配量,而右上方小方框的长度和高度分别代表李四的粮食和衣服初始分配量。例如,图中A点,表示张三拥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拥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这正是上面讨论中我们假设的张三和李四交换之前两种商品的初始分配状

7、态(Initial allocation)。上面举例说明的以一袋粮食与1件衣服的比价进行交换以后分配状态同样也可以在埃奇沃斯交换框图显示出来。B点表示成交之后的商品分配状态:张三拥有6袋粮食和2件衣服,李四拥有其余的4袋粮食和4件衣服。依据上面讨论,我们知道通过张三和李四之间自愿进行的从A点移动到B点的交换,同时给他们两人带来了利益。同时我们还说明,只有两人对于粮食和衣服相对评价相等,即他们的粮食对衣服边际替代率相等时,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率状态,才算穷尽了所有交换的可能。如果我们知道张三和李四的无差异曲线方程,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确定有效配置状态的数量表达。这里我们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讨论这一问

8、题,但是可以用埃奇沃斯交换框图来更为直观的探讨这一问题。图1,埃奇沃斯交换框图张三衣服李四粮食李四衣服10G10G6C6C张三粮食7G6G3G4G5C4C1C2CO张O李AB33通过交换实现有效配置从A移动到B的交换使张三和李四互利互惠,但是B点是否仍然存在套利交换可能呢?换言之,B点代表的分配状态是不是有效配置状态呢?问题取决于在B点张三和李四的粮食对衣服边际替代率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就存在通过再次交换来获得利益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在图2中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图2基本框架仍然是埃奇沃斯交换框图,与图1不同的是,其中分别为张三和李四画出了3条无差异曲线。要注意的是,凸向框图左下方原点的无差异曲

9、线是张三的无差异曲线,因为前面说过以左下角代表张三商品量的原点;而凸向框图右上方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是李四的无差异曲线,因为右上角代表李四拥有商品量的原点。由于表示李四拥有商品量的原点在右上角以及凸向右上角与通常表达方式不同,我们可能暂时对于这一表达方式不很适应。你可以把图形翻转180度,李四的原点就移动到正常的左下方位置了。现在我们考察标示为U张1和U李1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代表张三和李四的无差异曲线,并且它们相交于描述最初资源分配状态的A点。它们之所以在A点相交,说明两条无差异曲线在A点斜率不同,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对应与初始分配状态的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不同:一个是1/2而另一个是3。这

10、两条无差异曲线两处交点界定的一个鱼眼形区域,显示了张三和李四两人可能通过互利互惠贸易来对配置状态加以改变的所有可能性的集合。现在我们看到了图形分析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它不仅显示了A点存在交换可能性,而且直观表现出互利互惠交换的可能性有多大。图2。通过交换寻求有效配置张三衣服李四粮食李四衣服10G10G6C6C张三粮食O张O李ABDHCE在分析第一次交换导致的B点是否存在进一步互利互惠交换问题之前,让我们考虑一下上述鱼眼区界定问题。为什么鱼眼区以外的表示资源配置点如E点或H点不在自愿交换可能性范围?道理很简单,E代表的资源配置点高于李四所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因而李四当然乐意前往,但是它低于张三的通过

11、最初配置A点无差异曲线,表示E点对于张三而言利益受损,依据理性人假设,张三不会接受这样的交换。H这样配置点高于张三所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因而张三显然乐意通过交换达到该点;然而,H点低于李四通过最初配置A点无差异曲线,表示H点对于李四而言利益受损,因而李四不会接受导致这一分配点的交换。推而广之,鱼眼区以外的表示资源配置点虽然会使一方受益,但是会使另一方受损,因而,依据理性人假设,这样不符合互利互惠条件的交换。这里再次显示出经济学讨论交换的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互利互惠的交换,是自愿进行的交换,也是独立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换。不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换(如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交换条件),强迫进行的非自愿

12、性交换(如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欺行霸市的交换),则通常不能产生互利互惠效果,因而不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交换范畴。现在讨论B点是否存在进一步交换可能性。从图形中很容易读到肯定的答案。B点与A点有两点类似:一是也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即U张2和U李2通过。二是这两条无差异曲线,在B点相交。由于无差异曲线在B点相交表示两人位于该点时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不同,因而存在进一步进行互利互惠交换的可能性。通过B点的U张2和U李2两条无差异曲线也形成了一个较小的鱼眼区,它同样表示了以B点为初始状态实际存在通过互利互惠交换导致配置状态改变的所有可能性的集合。由此可见,即便已经发生了互利互惠的交换,新的资源配置点不一定

13、是有效配置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U张1和U李1界定的鱼眼区相比,新的鱼眼区面积较小,是因为从A移动到B的第一次交换已经实现了部分互利互惠交换可能性,因而B点代表了较少的交换可能性。假设张三和李四出于自利动机再次发生交换,有假设交换结果使资源分配状态从B点移动到C点。从图形看,张三的第二条无差异曲线U张2和李四的第三条无差异曲线U李3相切,表示在C点上两人粮食对衣服边际替代率相等。对于C点而言,不对其中一方造成利益损失的交换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因而,C点是资源有效配置点。C点是有效配置点的关键在于该点对应的交换双方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两人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相切而不是相交。显然,C点不是

14、唯一的有效配置点,其它的两人无差异相切点,例如D点也是有效配置点。比较C和D点,它们对于张三和李四各自利益很不相同。C点位于李四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U李3)上,因而代表了对于李四而言较好的交换结果;相反,D点位于张三最高的无差异曲线(U张3),交换结果对于张三利益增加最大。张三和李四都想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讨价还价能力。这是有关交换的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缺乏效率状态的资源交换可能给交换双方带来利益,但是利益增量不一定会均匀分配,实际分配结果取决于双方讨价还价能力。在图1给定A点作为初始分配点条件下,连接CD的线段上的点都可能是有效配置点。如果不仅限于图1中以某个给定点如A

15、点作为初始分配点的假定,那末在埃奇沃斯交换框图中会有更多的有效配置点。图3显示了反应所有有效配置点集合的曲线,它被称为契约线。图3,交换契约线。张三衣服李四粮食李四衣服张三粮食O张O李契约线EFG4供求与价格调节机制在上述两个人和两种商品情况下,我们提到是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最终配置点,这是对交换结果非唯一性的一个简单解释。然而,实际生活中的交换并不是两个人交换,而是有无数买主和卖主的交换,因而如果张三对李四提供的交换比价不满意,他可以找另一个买主或卖主如王五去交换。由于这是许多人参与的游戏,所以对于每一个交换参与者来说,价格是给定的,他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决定在给定比价下购买(需求)和出售(供给)多少粮食和衣服。这样引入价格变化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确定那一个交换有效配置是市场最终选择的有效配置。基本道理是这样的:交换主体对于给定的相对价格作出供给和需求调节,而供求不均衡状态又会改变价格,并引发进一步的供求调节,直至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存在一个全能的拍卖师,他首先给出一个相对价格,然后观察交换者供给和需求具体调节反应;如果供求调节不能导致市场上供求相等的出清状态,他就会给出一个引导供求关系朝相等方向变化的新的相对价格,引发新的供求调节;如此不断出价和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