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88989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DF 页数:72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 研究 姓名:丁艳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儿科学 指导教师:王卫平 2012-03-29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 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 中文摘要 在发展心理学中,母婴依恋( i n f a n t 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 ) 特指婴儿与其母亲 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关系。B o w l b y 创建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婴儿 对母亲等照顾者的依恋行为和由分离产生的焦虑;并且,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可以 把依恋对象作为一个进行探索活动的“安全基地( s e c

2、u r i t yb a s e ) ”,其与照顾者的 重复交往经历会内化成一种工作模型,这种“内在工作模型( i n t e r n a lw o r k i n g m o d e l ) ”逐渐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去,进而影响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各方 面的发展。 依恋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是A i n s w o r t h 创建了对依恋安全性和个体差异性进 行测量的“陌生情境法( S t r a n g eS i t u a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 ,s s P ) ”以及分类系统,把婴儿与 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即:B 型( S e c u

3、 r e ,安全型) , A 型( A v o i d a n t ,回避型) 和C 型( R e s i s t a n t ,反抗型) ,后两种类型为不安全 依恋类型。后来,M a i n 等人又区分出第四种新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即:D 型 ( D i s o r g a n i z e d ,混乱型)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内部工作模 式。 依恋理论和方法学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儿童依恋领域的研究,包括依恋的 跨文化研究,依恋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依恋对儿童情感、认知 和行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但我国特别是儿童保健领域在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可 谓冈0 冈0 开始。 本研究

4、将通过在上海选取健康的母婴对,对1 2 1 8 个月婴儿和其母亲之间的 依恋类型和特征进行测评及分析,同时通过测评婴儿的气质特点,母亲看护行为 的敏感性、母亲的人格特征、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父母的婚姻质量及调查其它 家庭养育因素如父母生育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母亲工作状况、主要带养 人和带养方式等,探讨我国母婴依恋关系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而纵向随访幼儿期 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的结果,探讨早期母婴依恋质量 对儿童后期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依恋跨时间的稳定性等。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 母婴依恋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通过选取上海1 6 0 对健康的母婴对

5、,采用陌生情境法对1 2 1 8 个月婴儿和其母 亲之间的依恋类型和特征进行测评及分析,结果发现: ( 1 ) B 型占6 8 2 ,A 型占7 5 ,C 型占2 1 8 ,D 型占2 5 。可见,安全型 即B 型最多,占主导地位。而在不安全型依恋类型中,C 型占绝对优势,然后是A 型,D 型则最少。 ( 2 ) 男孩和女孩的母婴依恋安全性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不安全依恋类型中, A 型、C 型和D 型的分布亦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P O o s ) 。 2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 对1 6 0 对健康母婴对,进一步采用C a r e y 气质问卷测评婴儿气质特点;采用 母亲行为O 分类量表测评

6、母亲对小儿看护的敏感性;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评 母亲的人格特征;采用O l s o n 婚姻质量问卷测评父母亲的婚姻质量;并采用自制 问卷调查t J , J L 的其它家庭养育因素如父母的生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 庭收入、母亲的工作状况、父亲的参与度、主要带养人和带养方式等,力求探讨 婴儿与母亲双方的特点以及其它家庭养育因素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质量 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 ( 1 )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趋避性气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不安全型婴儿,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意义( p O 0 5 ) 。 ( 4 )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对婚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 亲, 差异有显著性意

7、义( p 0 0 5 ) 。 3 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稳定性 对1 1 8 对健康母婴对在儿童的幼儿期进行纵向随访,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 ( A A I Q ) 测查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采用儿童行为Q 分类法( A Q S ) 测评幼儿与母 亲的依恋关系,结果发现: ( 1 ) 母亲与婴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总对应率为:6 3 6 ,其中安 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性最高,其次是专注型。 ( 2 ) 幼儿期安全型依恋占6 4 4 ,不安全型依恋占3 5 6 ,与婴儿期依恋 安全性的分布基本一致。从婴儿期至幼儿期依恋安全性之间总的一致率为: 8 8 1 。 4 母婴依恋关系对幼儿期

8、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对纵向随访中的1 1 8 名幼儿,采用贝莉婴幼儿发育量表一第二版( B S I D I I ) 测 评幼儿的认知发育水平,采用A c h e n b a c h J L 童行为问卷( 2 3 岁) 调查幼儿的行为问 题,结果显示: ( 1 ) 安全型婴儿在幼儿期的M D I ( 智力发育指数) 水平为1 0 2 9 + 1 2 6 ;不 安全型婴儿在幼儿期的M D I 水平为9 7 5 士1 4 8 ,t = 3 3 2 2 ,p 0 0 5 ) ;反抗型的M D I 水平为9 5 1 + 1 3 9 ,明显低于安全型,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 。 (

9、 2 ) 安全型依恋婴儿在幼儿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 0 ;不安全型的检出 率为2 2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 4 ) C o m p a r e dt om o t h e r so fi n s e c u r e l ya t t a c h e di n f a n t s ,m o t h e r so fs e c u r e l ya t t a c h e d i n f a n t sw e r em o r e l i k e l yt ob es a t i s f i e dw i t ht h e i rm a r r i a g e ( p

10、 0 0 5 ,说明男孩和女孩 的母婴依恋安全性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不安全依恋类型中,A 型、C 型和D 型的男孩分别是:7 例、1 7 例和3 例; 而A 型、C 型和D 型的女孩分别是:5 例、1 8 例和1 例( 见表1 4 ) 。经卡方检 验,z 2 = 1 2 3 3 ,p 0 0 5 ,说明:不安全依恋类型中,A 型、C 型和D 型的分布 亦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1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1 6 0 例健康婴儿中,B 型占6 8 2 ,A 型占7 5 ,C 型占2 1 8 , D 型占2 5 。可见B 型即安全型最多,占绝对优势,而在不安全型依恋类型中, C 型最多,然后是A 型

11、,D 型则最少。该研究结果与我国胡平的报道2 较为相 似。安全依恋类型的主导地位在各国的跨文化研究( 10 ) 中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性,即便在以贫穷著称的南非国家,研究者亦报告了6 1 2 的B 型n 卯。B 型极 少低于5 0 的文化普遍性,从生物学的角度,具有保护人类生存和进化的作用, B e l s k yq 还提出,B 型的主导地位亦是一个社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比照跨文化研究的结果,不同的是不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分布,其中,同为西 方文化背景的美国和德国都是以A 型婴儿多见,C 型婴儿较少;而同为东方文 化背景的日本、韩国都是以c 型婴儿多见,A 型较少,特别是日本,未发现有A

12、 型婴儿。本研究以及胡平的研究,与和我们有着共同文化渊源的日本和韩国的研 究结果较为一致,都是以C 型为主,但A 型相对他们又较多。有研究( 1 7 , 1 8 , 1 9 认 为,在西方文化中,儿童很小的时侯,母亲就开始强调独立(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 和自 主,她们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鼓励自主探索,因而C 型婴儿较少,A 型婴儿相对较多见。而在日本和韩国,母亲倾向于对儿童的需求即刻作出反应, 以及通过与儿童的身体接触来降低儿童的消极反应,但并不鼓励儿童表达情感, 她们期望儿童能与自己保持亲密关系和较少分离,着重培养儿童的团结顺从和相 互依赖( i n t

13、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 ,使得儿童对母亲的情感和自身的要求相矛盾,矛盾情 感多,故C 型婴儿亦较多;同时由于母亲在儿童年幼时几乎都不工作,参与照 顾儿童的生活较多,儿童根本不能无视母亲的存在,所以A 型婴儿较少。相比 之下,我国与有着共同文化渊源的日本和韩国有着类似的抚养观,但中国城市的 母亲,在儿童出生4 5 个月后,绝大多数要返回工作,而需要借助其他的抚养 人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保姆等来参与到对儿童的照顾中,所以,这很可能是 导致A 型婴儿相对日本和韩国要多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存在独生子女的政 策,特别是在大城市,父母尤其是母亲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投注

14、在唯一的 孩子身上,母亲过高的期望容易与孩子自身的愿望和实际能力相冲突,加上前面 提及的其他抚养人的介入,使得母亲对儿童的照顾和教养不那么连贯和一致,这 些都可能导致C 型儿童的比例较高,而所有这些可能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和探讨。 B o w l b y 的依恋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儿童把依恋对象( 主要是母亲) 作为 自己探索的“安全基地”H 。“安全基地”这一概念概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探索、 害怕和依恋行为,陌生情境法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方面内容的考察来对母婴依恋关 系进行测量。在胡平四,1 2 和梁兰芝3 的研究报道中,她们认为中国的A 型儿童, 尽管也表现出明显的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但他

15、们的探索活动良好,只是在整个过 程中,均无视母亲和陌生人的存在,对母亲的离开和陌生人的存在均无痛苦和紧 张反应,对母亲的重聚反应平淡,这些行为与西方的关于典型A 型儿童的描述 有较大差异,因此,她们不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种类型的儿童是不安全 型儿童,并将其命名为“淡漠型”。本研究所观察到的多数A 型儿童,尽管较之C 型和D 型儿童,有更多的探索活动,1 :D _ J L 童在探索过程中内容仍较局限,如会 长时间只玩一个玩具,而且玩耍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更重要的是,他 们的确有明显的回避特征,没有把母亲真正当作可以依恋和对外界进行探索的 “安全基地”。所以本研究对A 型儿童的探索质

16、量和依恋的安全性保留质疑的态 度。是否需要将“回避型”依恋命名为中国式的“淡漠型”,可能也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商榷。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类中需特别注意将有着一定程度回避特征但探索行 为良好的B 1 亚型归类到A 型中。此外,梁兰芝和胡平等描述了在中国C 型 ( r e s i s t a n t ) 儿童的行为中,他们特别不能接受与母亲的分离,但在与母亲重聚 中又表现出明显的拒绝行为,即一方面表现出欢迎,接受行为,另一方面又拒绝 母亲的安慰,表现出痛苦,但他们却没有西方所报道的明显的反抗和踢打母亲的 行为,因而将这一类型命名为“缠人型”。本研究观察到的C 型儿童在S S P 中的 表现与她们的研究发现较为一致,但是否需要将其命名为“缠人型”可能亦是另一 个值得中国研究者进行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未发现母婴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与胡平的研 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在 我国特别是上海和北京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