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88073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内容简介,一、深化技术审查的工作背景 二、优化审批流程的主要内容 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 四、结束语,一、工作背景,一、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开展了多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取消或调整审批事项,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压减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对市场和社会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取消行政审批,对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对各区、县级市政府能够实施的事项进行下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重管制向重服务、重监管转变,努力提

2、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应对建设单位的诉求。2013年年初广州市“”期间,市政协曹志伟委员向会议提交了我市投资项目建设审批流程的“万里长征图”,突出反映了建设单位的急切诉求,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势在必行。,一、工作背景,四、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努力优化本市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发展环境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 2013年2月5日,市法制办牵头开展大幅减少审批时间,改革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工作。2013年3月27日,市政府以穗府20138号,通知正式印发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试行方案,并定于5月1日开始实施。 2013年12月16日,市政府以穗府201330

3、号,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试行方案补充规定,广州市规划局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五、在政府的发文中明确提出推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的制度,行政审批由审批部门承担,技术审查可以委托相关的技术审查单位承担的举措。,二、优化审批流程的主要内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整合为立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阶段,每个审批阶段由一个牵头部门负责。 5个阶段流程内时间压缩至37天 市规划局的审批事项贯穿于其中4个阶段,01立项阶段 (6个工作日以内),02用地审批阶段 (8个工作日以内),03规划报建阶段 (11个工作日以内),04施工许可阶段 (6个工作日以内),05竣工验收

4、阶段 (7个工作日以内),图例:,(一)改变行政审批方式,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 推行行政并联审批和串联审批相结合的审批方式,打破政府部门界限和前置条件约束,对同一阶段的审批事项,变原来的由各部门依次审批、互为前置为由一个牵头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同步审批,形成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的运行机制。,二、优化审批流程的主要内容,(二)提供审批咨询服务和代征求意见服务 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变“关门审批”为“开门服务” 变“背靠背报批”为面对面沟通,前期服务,审批咨询,技术审查,行政审批,二、优化审批流程的主要内容,(三)梳理与建设项目审批相关的其他事项,全面优化、提速建设工程项目办事流程,除了立项、用地审

5、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外,梳理与建设项目审批相关的其他事项,每一事项均建立时限,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技术审查、前期工作、咨询4种方式形成全流程提速,由政府统一发布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联合审批办事指引。 同时提供“双轨”服务。,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一)技术审查机制创新探索,(1)电子报批规划指标技术审查作为技术审查事项纳入政府层面的办事指引 在广州市政府梳理与建设项目审批相关的其他事项时,首次以电子报批规划指标技术审查之名列入10项技术审查事项,分别在修规审批、建筑工程报建和验收阶段得到体现。,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2

6、)突出重点,双轨并行 技术审查事项对应的重点是由规划局牵头规划报建环节。其中重中之重并联审批、代征求意见咨询服务的技术审查支持。在代征求意见咨询服务的申请中,相关的技术审查纳入统一受理、统一时限管理的偿试。 原有办理方式与并联审查方式并存的双轨模式。 审查深度的双轨制。,(一)技术审查机制创新探索,一般性咨询服务,代征求意见咨询服务,行政审批,技术审查,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3)责任明确,服务前移 谁审批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 技术审查相关的服务业务前移,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中心交换节点,建立电子数据与实物文件同步流转的机制,为市局和各分局提供及时的信息交换,为建设单位提供

7、一站式的技术审查和相关技术咨询业务的服务与办理。,(一)技术审查机制创新探索,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二)基于电子报批的规划指标技术审查,信息化的发展孕育了规划电子报批技术; 电子政务的推进加强了规划电子报批技术的应用; 廉政和虚假防控建立了电子报批审查制度; 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相分离的举措。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规划技术审查模式,1、电子报批体系与业务一体 广州目前已构建的覆盖规划建设项目规划报建阶段审批业务全过程的支撑体系。本体系分为两个技术支撑层面: 一是顺应建设项目规划报建阶段管理时序(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报建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的系列电子报批

8、技术支撑面; 二是适应各阶段规划报审次序(项目设计条件方案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方案行政审批审批建库)的规划设计方案电子文件标准化处理、审核和审批、数据建库技术支撑面。,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三)技术审查的技术支撑,2、图与数、电子与纸质一体 基于标准化数字图形智能化计算生成的规划技术指标值具有“图数一体”的高精确性,通过对指标数据计算算法及计算结果的系统化整合,电子报批各环节的指标计算均有根有据,易于查询、比对、表达和统计,数据的通用性、实用性和准确性高。 开拓性地将图形加密技术应用于规划电子报批业务,实现了电子文件与纸质图的一致性,提高审批环节图纸的可靠性和关联节点的工作效

9、率。,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三)技术审查的技术支撑,3、电子报批体系与业务一体 在具有强大图形处理能力的CAD 环境下创建GIS 数据模型,实现了CAD 数据模型到GIS 数据模型的转换,有机地构建了电子报批系统与规划设计系统、规划审批管理系统、规划图形信息系统的数据流转渠道,形成了高效、经济的规划设计-技术审查-行政审批-数据建库一体化的规划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三)技术审查的技术支撑,3.电子报批技术性,2.基本符合性,4.审查依据的整理,5.方案符合性,6.规划指标审查,1.资料完备性,7.技术审查成果整理,技术审查与行政

10、审批相分离的思路是将行政审查过程中因纯技术性、钢性的要求从行政审批环节驳离出来,在原有电子报批文件审查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四)技术审查内容的延伸,为防止人为因素导致审查内容的遗漏和保证一致的把握,提炼技术审查要点,对可标准化的内容形成标准化的审查要点,通过系统将标准化的要点模块固化。对规划管理中涉及的系列重要指标进行模块化管理,实现与规划管理系统的指标无缝对接。技术审查报告以标准化的表格和图形对项目技术审查的结果进行全面描述。,(五)技术审查要点和结论标准化、模块化,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2011年,广州市规划局完成了规划管理事权

11、的改革工作,实行全市统一、事权下放的规划管理体制,85%的建设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各规划分局办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1年3月广州市规划电子报批网上申请平台、电子报批数据加密和电子签章系统上线使用,实现了网上远程和无纸化办理规划电子报批业务,优化后的业务办理模式,是实时、便捷、省路途、跨区界的高效率模式,得到建设单位的广泛应用,目前网上办结率达到58%。,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六)深化技术审查网上申报,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七)深化技术审查的保证措施,主动服务,技术审查流程 全过程管理,廉政教育常抓,加强制度 建设,密切结合 规划管理,技术审查,1、

12、增强了建设方、设计方、管理方对规划设计要素解读的共识度;增强了执行规划标准的严密性、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了设计、审批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2、通过技术审查服务的提前介入,提高了建设单位报送方案技术要素的符合性,减少审批阶段的退案率,达到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双赢的效果。,三、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中的技术审查创新探索,(八)技术审查的初步成效,四、结束语,完善规划技术审查的定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规划技术审查,是在信息化时代和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中,在实践中逐步产生、正在成长的一种新兴技术审查,如果要合法合规合理的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认为需要在社会活动中给予定位,得到广泛的认同,如何定位值得我们同行见各抒己见。 1、管理定位:在政府法规和管理规定层面的定位。 2、技术定位:从技术管理上应该明确行业归口并与业务技术管理衔接。从技术标准执行上,应确立一个适应本事项的技术标准规范。 3、成本定位:核定合理的成本,形成成本核算指导性文件发布。成本费用的解决渠道。,汇报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