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485525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十七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D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答案讲评】A(“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中生有,也没

2、有进行对比。)2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讲评】“醉”字是诗眼。“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来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答案讲评】B(“连年累月,无心翻书”错,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

4、长年断绝。)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三、阅读下面这首

5、唐诗,完成题目。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B“微霜初渡”“树色催寒”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C诗歌结尾以长者的口吻语气委婉地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D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深切地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依恋之情和关切勉励之意。【答

6、案讲评】C(“语气委婉”错,在这里是直抒胸臆。)2这首诗的三四句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被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答:_【答案讲评】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首句,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B三、四句通过对天地、

7、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讲评】D(“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选项有误。)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诗眼是“喜”。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

8、雄奇,寄寓喜悦之情。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注】箨(tu):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C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所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

9、,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答案讲评】C(不是直抒胸臆。)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答:_【答案讲评】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情感轻松。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10、是()A全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咏柳而讽世,暗示小人得志的局势不会长久。B诗的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下狂飘乱舞,得意忘形。C诗的第三句人格化柳树,夸赞柳絮虽小,却有遮天蔽日的功夫。D诗的第四句是画龙点睛之笔,以“不知”一词,对柳树加以嘲讽。【答案讲评】C(错解作者感情,根据诗的第二、三句可知,诗人对柳絮的感情态度不是夸赞,而是嘲讽。)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答:_【答案讲评】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秋后”只强调一小段时间,立意显然过于狭小,而且与“清霜”重复。七、阅读下面

11、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鹧鸪天赏荷蔡松年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燕支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注】樾:树荫,道旁林荫树。燕支:即胭脂。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赏荷词,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B“燕支”“翡翠”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荷花、荷叶,既表现了花叶颜色相互映衬的绚烂之美,也描绘了花叶参差的形态之美。C上片运笔极有层次:从整体写到局部,从高写到低,从静态写到动态,表现了荷塘之阔大,荷花荷叶之美丽,赏心悦目。D下片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

12、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答案讲评】C(没有“动态”描写。)2“燕支雪瘦熏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替之,你认为合适吗?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答:_【答案讲评】不合适。“瘦”写出了荷花突出于宽大荷叶之上的亭亭之貌,与“燕支”搭配使用,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如用“腻”字只是表现其颜色的艳丽,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种柳戏题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注】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

13、史时所作。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B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C颈联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住骄阳覆盖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才,自己的举动将利国利民。D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就是为了追念古代召公的深挚情怀。【答案讲评】D(借用这个典故,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2结合诗文谈谈你对本诗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理解。答:_【答案讲评】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