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48542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十五课时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蒸菜好像很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另一绝技是炒菜。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补益之药,皆是单品。宋代以后

2、医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讲究君、臣、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有些药可能有毒,吃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炒菜也一样。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温、热、凉、寒大有讲究。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虾米,做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平衡。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我们的

3、菜谱、食谱,在唐代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早期饮食记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到了唐代,奢侈了,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会告诉你稻香村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品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食谱慢慢变成文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便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

4、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不同于王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无所不蒸,如蒸菜、蒸馒头、蒸包子等,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B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C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D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答案讲评】D(A.“但欧洲人只会烤”错误,说法绝对。B.“因为炒菜需要搭配”错误,原文并没

5、有说蒸菜不需要搭配。C.“鸭血是热性的”错误,鸭血是寒性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技。B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作用。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皆以大量的书籍记载,阐释了中国菜的绝技和风格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D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阐释了食谱的文人化风格。【答案讲评】C(文章在阐释中国菜的绝技时并没有使用大量的书籍记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蒸这种做菜技术,尽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其他地方很少使用

6、。B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基本上不用蒸。C唐代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D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答案讲评】C(“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错误,文中没有提及什么时候开始有炒菜,且有炒菜不代表奢侈,原文第三段中说“到了唐代,奢侈了,所以有烧尾宴”。)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创作与理论相矛盾是常见的,矛盾长期积累不得解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是常见的。严羽早就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是,诗和理究竟是怎么样个“非关”法呢?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偏于感性的诗话词话在情与理之间凝

7、聚出一个新范畴“痴”,构建成“理(背理)痴情”的逻辑构架,这是中国抒情理念的一大突破,也是诗词欣赏对中国古典诗学,乃至世界诗学的一大贡献。最初,明邓云霄在冷邸小言中提出这个范畴时,还飘浮在“怪”“癫”等话语中:“诗家贵有怪语。怪语与癫语、痴语相类而兴象不同。李太白云: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真团造天地手段。”后来逐渐集中到“痴”上:“诗语有入痴境,方令人颐解而心醉。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此等景非由人力。”这里所谓痴(怪、癫)所揭示的是情感与理性逻辑相背,黄鹤楼槌之既不能碎,其碎之后果可怕,说微雨不知春草生长,似乎本该有知,其间因果皆不合现实之理性逻辑。于实用理性观之为“

8、怪”为“癫”,但于诗恰恰十分动人。为什么呢?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谭评唐万楚题情人药栏曰:“思深而奇,情苦而媚。此诗骂草,后诗托花,可谓有情痴矣,不痴不可为情。”这样就把“痴”和情的关系联系起来了:痴语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强化了感情。感情并不就是诗,直接把感情写在纸上可能很粗糙、很不雅、很煞风景,甚至可能闹笑话。要让感情变成诗,就要进入“痴”(背理)的境界。“痴”的本质是“情痴”。“痴”的境界特点,第一,就是超越理性的“真”进入假定的境界,想象的境界。不管是槌楼还是骂草,都是不现实的、假定的境界。这在理论上就补正了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绝对的真不是诗,为了真实表达情感,就要进入假定的想象

9、。真假互补,虚实相生。如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所说:“如梦如痴,诗家三昧。”恰恰是这种“如梦”的假定境界,才可能有诗。又如清黄生一木堂诗麈卷一说:“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清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得更坚决:“写来绝痴、绝真。”进入假定境界,才能达到最真的最高的“绝真”境界。这个痴情观念的影响还超出了诗歌,甚至达到小说创作领域,至少可能启发了曹雪芹,使他在红楼梦中把贾宝玉的情感逻辑定性为“情痴”(“情种”)。第二,只有进入境界,情感才能从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的节制中解脱出来。黄生在同一文章中所说“灵心妙舌,每出人常理之外,此之谓诗趣”,就是痴的逻辑

10、超越了理性逻辑,才有诗的趣味。清吴修坞唐诗续评卷三把痴作为诗的入门:“语不痴不足以为诗。”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评王某闺怨“昨来频梦见,夫婿莫应知”说,“情痴语也,情不痴不深”,也就是只有达到痴的程度,感情才会深刻,甚至是“痴而入妙”。这个“痴而入妙”和无理而妙相得益彰,应该是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的重大发明,在当时影响颇大,就连袁枚都反复阐释,将之推向极端:“诗情愈痴愈妙。”与西方诗论相比,其睿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以痴为美”的中国诗学命题,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痴”这个中国式话语的构成,经历了上百年,显示了中国诗论家的天才,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把诗人、情人和疯子相提并论。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

11、第五幕第一场中借希波吕特之口这样说:“痴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莎氏的意思不过就是说诗人有时有疯语,疯语当然超越了理性,近于狂,狂之极端可能失之于暴;而我国的“痴语”超越理性,却不近于暴,更近于迷(痴迷)。痴迷者,在逻辑上执于一端也,专注而且持久,近于迷醉。痴迷,迷醉,相比于狂暴,更有东方的委婉。清谭献就在谭评词辨中阐述了“痴语”中的“温厚”。莎士比亚以痴为美的话语天下流传,而我国以痴为美的命题却鲜为人知。这不但是弱势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结果。(摘自孙绍振古典诗歌中的情理矛盾和“痴”的范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论提出一个新范畴“痴

12、”,建构一个“理(背理)痴情”的逻辑构架,突破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理念。B“痴”于理性而言就是“怪”“癫”,不合常理,荒诞不经;于诗歌而言则是形象鲜明,强化情感,生动感人。C诗人创作时,唯有进入痴的境界,情感才能超越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才能写出充满趣味的诗歌。D西方疯语和中国痴语相比,两者均超越理性,饱含感情。不同在于前者接近疯狂,可能失之狂暴;后者接近痴迷,内含委婉、温厚。【答案讲评】C(原文表述是“只有进入境界,情感才能从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的节制中解脱出来”,并未断言如此做,才能写出充满趣味的诗歌。另外,原文说,诗趣“就是痴的逻辑超越了理性逻辑,才有诗的趣味”。显然,“诗的趣味”和“有趣味

13、的诗歌”含义不一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从情理矛盾的角度提出“痴”的概念,构建全新的抒情理念,为后文论述张本。B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论述“痴”的境界的两大特点,引经据典,充分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中西痴语的异同,意在指出中西诗论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D文章论述“痴”的第一个特点的时候,引用了三个诗论家的观点作为理论论据,它们之间构成逐层深入的递进关系。【答案讲评】C(“意在指出中西诗论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错,全文论述的重点是探究中国诗论中的“痴”的含义、特点、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14、项是()A“痴”的本质就是“情痴”,感情发展只有到了“痴”(背理)的境界,才能变成诗歌。B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主张真实地表情达意,拒绝假定的、想象的境界,补正了“痴”的理论不足。C痴情观念的影响不断扩大,超出了诗歌领域,渗透到小说创作,启发了曹雪芹创作贾宝玉这个“情痴”的文学形象。D“以痴为美”的诗学命题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是对其学术阐释不够深刻,以及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不足。【答案讲评】A(B.依据“这在理论上就补正了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该项论述刚好弄反了。C.原文是“至少可能启发了曹雪芹,使他在红楼梦中把贾宝玉的情感逻辑定性为情痴”。D.“主要原因”原文无据;“学术阐释不够深刻”错,原文

15、是“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阐释”。)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是出发点,理解是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则是想象。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了变数。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动物没有想象,只有人能想象。想象从一开始便贯穿在感知里。想象把某些经验的(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的,又具有主动支配性和综合统一性的感性活动。正因为想象极为丰富和复杂,不为概念性的认识所规范,所以想象才多义而宽泛。想象又常常与情感、欲望等本能相联系,受后者支配,具有无意识的意向性。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高尔基的海燕没有明确地讲革命,却给人以革命的启示。这是通过想象,即由想象来负载审美理解。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想象还包括联想,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接近联想如从齐白石画的岁朝图中感受到春节的气氛,类比联想如用花比美人、用暴雨比革命等。此外,无意识中的变形、浓缩、重叠、不遵守同一律(是A又是非A)等种种非理性的想象,在现代文艺中也广泛流行。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