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48537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76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含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命 题 分 析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这个考点,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点上。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 给出范围寻找相应意象;一是探究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境考查也是两种形式:一是描绘意境; 二是鉴赏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都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具体形象,一是形象蕴含的 “意” 。 走 进 高 考 【p159】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例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

2、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讲评】D (诗歌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 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精妙语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首题,考生要先 读懂诗歌,把握诗人借书法创作抒写驰骋疆场

3、、奋勇杀敌的情怀。然后逐项分析,确认答案。)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 ,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 【答案讲评】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 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 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 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 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

4、意满的踌躇。 考 点 探 究 【p159】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简要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叙事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诗歌 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多称“物象”或“意象” ,高考要求鉴赏的主要是“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 情意与作品中描写的物象的融合,它往往含有一定的中国情意文化背景。例如秋风落叶表示凄清、 悲愁,长亭短笛表示送别、思乡,荷花兰草表示清廉、高洁。 夯 实 基 础 【p159】 一、诗歌中的形象分类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大类。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5、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 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再如杜甫的江汉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的“腐儒”即诗人自指,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 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命题形式: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指津:鉴赏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

6、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 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 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 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歌后附上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 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 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

7、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 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结合题目、注释等定位诗歌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隐士等)。第二步, 结合诗歌句意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第三步,分析所塑造形象的时 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情感等。 2事物形象 咏物诗歌或杂诗中蕴含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事物形象(简称“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 写对象。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这 首诗: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

8、手法。诗中的“物”即“胡马” , “胡马”骁勇无敌,忠诚可靠,是驰骋疆 场、建功立业、忠心耿耿的英雄的象征;它寄寓着诗人对房兵曹的期望,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渴望 驰骋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 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命题形式: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诗歌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解题指津: (1)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既然是咏物诗歌,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 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歌。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歌, 不但要形似,

9、而且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歌有一个说法,叫做“不即不离” ,就是说不停留在 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因此,分析事物形象时要 注意: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 (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咏物,单纯写物不会感 人,一般都有作者的情感在内,有物有情,写出的诗歌才有活力。因此,一首好的咏物诗歌,总是以 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出作者 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都需要我们在解读时细加领

10、悟。因此,鉴 赏咏物诗歌时需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所歌咏物 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作者自 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进行组织。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歌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 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 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

11、象类和考 查意境类。 在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 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 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 “江浸月” ,等等,就构成了萧瑟、凄清、苍茫的意境,烘 托出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意境),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 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命题形式: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歌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画面

12、、意境)?诗歌中 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指津: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歌多具有“诗 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 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意、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 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歌,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 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 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

13、具有阴暗、 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也有部分作品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反衬 乐情。 答题步骤: (1)意象类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作者描绘形象的有关语句。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第四步,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意境类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第二步,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作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绘景) 第三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14、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景) 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切忌空洞。(悟情) 二、诗歌中的原型扩张 作者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就扩张为涵义丰富的艺术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 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

15、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 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饮酒(其五),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 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

16、心报国而不被重 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无题),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 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感情。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 意义、讽喻意义。在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叫原型意象。一个意象形成后逐渐被人们认可或选 用,其原始涵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一个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