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之舞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8277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代之舞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晋代之舞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晋代之舞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晋代之舞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晋代之舞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代之舞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代之舞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晉代之舞蹈,公元265年司馬炎(晉武帝)平吳,統一全國,史稱西晉,出現太康年間短暫的繁榮,隨後發生八王之亂,匈奴、鮮卑、羯、氐、羌乘機亂華,社會又陷入紛飛戰火中。 公元317年,司馬睿於建業(南京),重振王朝,建立東晉。 兩晉共傳15世歷經150餘年。 同時,在北方和巴蜀等地,先後建起十六個封建割據的政權,史稱十六國。,晉代版圖,P273-274 晉代的舞蹈,從漢百戲的俗文化,開始向純舞方向邁進,風格重技巧,轉向高雅抒情,實為藝術的自覺,進入舞蹈玩弄的時代。,兩晉處於歷史上混亂的時期,永嘉之亂後,宮中樂人散亡殆盡,北方舞蹈衰弱,傳統文化隨著東晉南遷而流入南方,與江南豐富的民俗歌舞結合。

2、 由於文化藝術方面較少約束,新偽舞蹈湧現,舞蹈活動活躍。王室朝廷荒淫娛樂,而大多數人在亂世中惶恐苦悶,玄學之風大興,對舞蹈有深刻影響。,第一節 改編前代正聲,司馬炎篡魏,保留清商樂機構,加強樂舞的整理和改編,使當時宮中樂舞的編導能力甚為雄厚。 晉初重視傳統之樂,將昭武舞改名宣武舞,羽籥舞改名宣文舞,並仿古樂,編製一批雅樂,用於各種禮儀。(雅樂巴渝舞蛻變:戰國秦代-巴人舞漢-巴渝舞曹魏-昭武舞晉代-宣武舞南朝-宣烈舞(巴渝舞)唐代-巴渝舞) 宣武舞歌四篇(p275) 聖皇篇、短兵篇、軍鎮篇、窮武篇,結尾有亂,作為宮廷武舞,舉戈動矛,舞劍張弩,可謂聲勢激昂,場面壯觀。,宣文舞歌二篇,一曰羽籥歌舞,

3、一曰羽鐸歌舞,前者執羽籥而舞,後者持羽鐸而舞,內容龐雜,從開天闢地說起,至大晉繼天,天下咸寧。(p274),漢代有著名的七盤舞,晉代則盛行杯盤舞。二者雖然均用盤作舞具,並重視舞蹈技巧,但舞容完全不同。(p275) 七盤舞將盤置於地上,舞者踩盤而舞,偏重 於騰躍和腳下的技巧。 杯盤舞將杯、盤執於手中,拋接或敲擊,講 究手上功夫。 杯盤是宴席之物,象徵太平盛世,故又稱晉世寧舞。 鞞舞、鐸舞、巾舞、拂舞,並列為四大舞,史書中稱為古之遺風,到晉代皆已完備。(p277) 巾舞即公莫,表現鴻門宴的故事,項伯以巾代袖,掩護劉邦。,第二節 崇尚超凡脫俗的舞風,(p278) (拓荒者影片-魏晉風度?”) 西晉盛

4、世僅持續十多年,因王族內部爭權,人民對現實不滿,又無回天之數。為獲得尊重和精神的解脫,追求脫離現實的夢幻世界。莊子所謂天人合一、無為之道大興。舞蹈的形式與蘊意,皆深受玄學之影響。 追求本體和理想人格,名士們皆爭相崇尚靜雅,豁達超俗,舉止風度瀟灑,不拘小節,喜歡手持塵尾(拂塵),清談辯論。舞蹈適合發洩鬱悶的感情,和自身表現的素質,故受到世人重視。,謝尚即興跳鸜鵒舞,即體現超凡脫俗的風貌。謝尚是晉朝的高官,於大庭廣眾中,說跳就跳,如入無人之境,此即表明謝尚有著較高的舞藝,又反映當時社會崇尚與凡夫俗子迴異的風氣。(P278) 鸜鵒舞是模擬鸜鵒鳥形態的舞蹈,與上古樸實的模擬鳥獸舞不同,不僅表現一些有特

5、色的鳥的外型動作,最重要的是傳達舞蹈者的內在情感,顯示超脫傲然,自若放任的神采。(P279),晉代大臣謝安,在舉辦喪事之時,絲毫不悲痛,依然弦歌鼓舞作樂,朋友勸他注意點影響,而謝安坦然自若,照常我行我素。(P279) 用樂舞表現超然的氣質,於晉代中士大夫稽康的身上體現最充分。稽康與阮籍、阮咸、劉伶等人友善。七人趣味相投,自許清高,崇尚老莊,被合稱竹林七賢。(P279) 稽康從玄道出發,否定外在之物,重視內在人格和精神。因忤觸權貴,遭陷入獄,被司馬氏處極刑,年僅四十歲。將死之時,毫無懼色,奏廣陵散,憾曲調之絕斷,而不嘆身之將亡,以生命貫徹脫俗的宗旨。(P280) 廣陵散一曲,相傳以攝政王刺殺韓王

6、的故事而作,悲憤淒惻,似與稽康心情相通。,晉代流行的拂舞,則以柔美飄逸的形式,反映出舞風的脫俗傾向。通常由舞者持拂塵而舞,拂塵用旄牛尾,馬尾或麈尾製成。 手持麈尾,清談玄學,是晉代世人的風氣。給人以仙風道骨的感覺,現代道家仍以拂塵為法器。 影片-杜蘭朵鳥巢版(41分),第三節 講究舞形和情韻,晉代以至南北朝的舞蹈,漸漸從雜技百戲分離出來,舞蹈的風格也由漢代的凝重雄渾,轉化為輕盈柔美,並借助道具的技巧,轉為利用身體各部節律動作,來抒發情感。 形神兼備的舞蹈,應運而生。這類舞蹈,多由女子表演,其中屬清商樂的白紵舞,是上乘的精品,白紵舞舞者身穿質如輕雲色如銀的舞衣,令觀者心弛神迷,隨著表演進入神仙的

7、境界。(P282),白紵舞原是江南地區的民俗舞蹈。江南產紵麻,是製作絹布的重要原料,婦女喜歡穿自製的白紵衣舞蹈和聚會,白紵舞即以舞服名之。 白紵舞以舞服的色澤和動作的飄逸為特徵,由民間而登上宮廷大雅之堂,因表演的時間和場地不同,內容和風格也發生變化。(P282),現存的白紵舞歌辭中,晉代的有三首舞歌: 1.表現在宴會中,舞者徐徐起舞,時而宛轉旋動,銀白的舞衣飄動,似仙女降臨凡塵。 2.舞蹈轉入深沈的意境,嘆人生之苦短,不如及時行樂,於是舞步迅疾,妙舞紛呈。 3.舞者輕歌曼舞,眉目傳情,舞似鳥飛流水,韻味無窮,發人省思。(P283),白紵舞的表現力強,並以抒情見長,有人說它綜合了六朝女子的抒情舞

8、。描寫此的詩歌很多,從中可領略舞者通過精妙的舞技,所表現的不同情感。 白紵舞表現主題(P285287) 1.羽化成仙 2.纏綿哀怨 3.輾轉相思之苦 4.四季景色,男女間戀愛之情 5.曾被修入雅樂,歌頌功績,白紵舞的藝術特徵:(P288) 1.演出環境豪華優雅。 2.舞者服飾講究,不限於一種顏色。 3.舞蹈神韻與舞技密切配合,舞步輕盈。 4.手勢雅典 5.足部節奏繁雜 6.身姿婉轉柔美 7.眉目傳神 8.音樂、舞蹈、詩歌溶於一體。,白紵舞的表現形式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的不同形式。於流傳中像綜合性發展,本身吸取和融入激楚、結風、綠水、子夜等舞之菁華,故後世有人將這些舞合稱之。 白紵舞傳至唐宋愈加

9、柔情蜜意。 明清以降,白紵舞已不見史書中。(P288289) 影片- 墨韻王亞彬獨舞 影片-雲裙水袖女子群舞,第四節 追求靡麗奢華,晉代用於觀賞的歌舞,主要是清商樂和百戲。 晉代娛樂歌舞之風超過上一代,西晉立國後,將三國的樂舞人士收羅入京,晉武帝司馬炎從吳宮擄獲樂伎五千名,後宮嬪妃宮女近萬人,太康年間的繁榮,呈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貴族朝歌暮舞,宴飲無終日。每逢元旦朝會,宮中火樹銀花,金碧輝煌,席間,管弦交雜,樂舞紛呈。(P289),宮中興起象車的表演,馴象來自南越,宮中製造一大車由馴象牽引,車上置數十名樂伎,或舞蹈或奏樂,熱鬧非凡,觀者無不歡騰。(P289) 永嘉之亂使歌舞的活動受到阻礙,

10、北方歌舞蕭條,而南方樂舞興盛。東晉遷都,藝人紛紛南下,淝水一戰,南北僵持,王公士族苟安江左,醉生夢死,沉緬於歌舞中,促進歌舞的畸形發展。(P290),匈奴劉淵在建國之後,即屢屢派兵攻晉,後又派其兒子劉聰、族子劉曜等進攻西晉首都洛陽,使京師大為震動。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劉聰派劉曜、石勒等將兵進攻西晉,打進了洛陽,晉懷帝也被擄北上。曜等遂焚燒宮廟,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帝蒙塵於平陽。因此事發生於懷帝永嘉年間,故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乘機而起的十六國小朝廷,更是花樣百出,以歌舞為玩樂,收刮民財,大造豪華宮室,掠擄民女三萬餘人,樂伎數千人,宮中置女鼓吹,共三十部,每部十二人。又令數百女

11、伎穿著華服,晝夜輪番歌舞,荒淫無節。 晉代有權勢的門閥士族,富可敵國,侈糜享受,與王室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P291),第五節 兩晉的樂妓,魏晉六朝是中國的藝術舞蹈開始發光的時期,也是樂伎興盛的年代,歌舞在門閥士族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出於一種社會傾向和對聲色的迷戀,他們不僅樂於觀賞和品評,許多人還親自參加創作與表演。各名門望族家中都蓄養歌舞班子,並出資招募人才,加強對舞伎的訓練,使舞蹈的藝術水準不斷提高。(P293),浙江湖州的前溪村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全村百戶人家戶戶學習音樂,人人能歌善舞,近代的車騎將軍沈充,即是潮州前溪人,他家的歌舞伎更為出色。沈充製有前溪曲,依此曲而舞的前溪舞與白紵舞

12、相比美,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深受時人喜愛,從六朝至唐朝均盛行不衰。(P293),前溪舞,石崇家的歌舞班子訓練嚴格,遠近聞名,他家的樂伎色藝雙全,為做到體態輕盈適合表演,石崇令人將香木研磨成屑,鋪在象牙鑲嵌的床上,讓舞伎依次踩過,沒有留下腳印的人即可給予珍珠獎勵,而留下腳印的則為不合格,勒令節制飲食,刻苦鍛鍊,限期達標。此種訓練可能是氣功的練習。(P294),石崇歌舞班子,翾風原是西域美女,十五歲入石崇家,擅長胡舞,是歌舞隊中的領舞兼教練,受石崇寵愛,曾表示死後與翾風合葬。(P295) 綠珠則是石崇的另一名寵妾,是晉代樂妓中的佼佼者。石崇專門建立一座豪華別緻的金谷園,每日和綠珠一起,歌舞娛樂。(

13、P295296),石崇寵愛的歌舞藝人,明君舞始於漢代,表現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描述王昭君告別中 原、遠離故鄉、抵達番邦的情景,一路上肝腸欲斷,淚水濕透了珠纓,表達出無限的悲傷和哀怨。 由綠珠主演的明君舞,除用於自娛,又常在招待貴賓的宴席上演出,有時也入宮表演,均受到熱烈的歡迎。 盛唐之時,明君舞仍流傳並歸入清商樂部。(P296),明君舞,晉代中書令王珉的兄長家中,也蓄養許多樂伎,其中以謝芳姿的歌舞尤為出色。 謝芳姿手持團扇應聲起舞而歌,表現了作為侍伎的一種羞愧複雜的感情。(P297) 王獻之的愛妾桃葉,擅長團扇歌,他表演的團扇郎,表現情人間真摯的愛情及以扇寄情,見扇如面。(P298),團扇舞,古之團扇,圓形,玉、骨為柄,絲絹為面,上繪彩圖,輕而雅緻,初為宮中女子之物,故稱宮扇。(P298,團扇舞多借用團扇抒發感情,動作自由,以輕盈柔美,載歌載舞為特色,屬清商樂舞之一。,影片-團扇舞 芳春行女子獨舞 影片-團扇舞茉莉花女子群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