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479469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匠人精神_读后感范文 “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李总理在今年的上明确倡导工匠精神。但曾几何时,大工厂、机器化、流水线才是先进的名词,工业化缔造了其他时代想也不敢想的财富。工匠是什么?工匠是机械、重复的、不需要多少文化的工作。多少影视作品里的木匠、铁匠、棉花匠莫不是苦哈哈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 但匠人精神这本书却颠覆了这种印记!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全球第一!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工匠精神!与其说那些优秀的百年老店传承的是一门技艺,更准确说他们

2、首先传承的是工匠的气质沉着坚持、精益求精的心性! 匠人精神是日本木工业传奇秋山利辉的大作。秋山先生强调“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的大道,这与我们的传统精神莫不吻合。秋山先生创立了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有效磨炼心性和品格,唤醒人们体内的一流精神。 不孝顺的人无法成为一流 这是秋山先生尤为看重的。 来到“秋山木工”的学徒对父母的感谢,和在家时相比,会有180度的转变:他们会发现自己以前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以前放学后,父母提供温暖的家、饭菜、松软的床被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洗衣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来到“秋山木工”后,以上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做,只有他们亲身体验,才会

3、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被父母宠爱。如此一来,大家都会非常感谢父母、深刻体会“原来父母是这么为我着想啊!”学会了感谢父母,就会珍惜自己,也会珍惜别人。生命开始闪闪发光,内心便会涌现出巨大的正能量。 进入作业场所前, 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第一条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一个学木工活的场所,进来的第一条不是教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学习打招呼。原来工匠的工作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来感动顾客,如果不能好好地与人打招呼,那无异于去工作场所时忘记带工具,是不可能赢得客户信赖的。好的打招呼是要让人由衷微笑。积极地与人打招呼,可以活跃周围的气氛。一个能够热情地与人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够热情地与人交流。秋山先生的深意在此:让别人认可手艺

4、前,先接受这个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 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秋山先生喜欢让声音洪亮、性格开朗的年轻人进入他的工房。一个人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他的周围也会变得明亮、愉快了起来。那些板着脸、性格阴郁的人,只会让人有所顾虑。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何让自己能持续保持开朗、乐观的态度?只要懂得让自己“变傻”一些。“变傻”的关键,是要坦率、谦虚、腾空脑袋,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带着感恩的心,以笑脸回应对方。 进入作业场所前, 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如果不认为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责任,就无法体会到感动和喜悦。秋山先生强调:“要带着101%的责任心。”比起

5、全力以赴的100%,多使出1%的力量来面对事物。只要如此坚持下去,一旦遇到难题,必能拥有足以冲破难关的一流能力。尽责工作必然产生紧张感,这样就能集中心力工作,也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进入作业场所前, 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心怀感激,是工匠的基础。心怀感恩,就会想道谢。感谢的话语,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只有懂得感恩,你的人格才能获得成长;只有懂得感恩,你的技术才会进步;即使遭遇挫折,感恩能够让我们变得谦虚。只有对所有事物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学到很多东西、持续成长。秋山先生还强调:感谢的话一定要说出口,让对方知道。 进入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必须成为会打扫整理的人、必须成

6、为注重仪容的人 先做人,再做事 秋山先生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仅有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他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秋山先生花了四十年余时间探索出“做人的基本功”也就是“匠人须知30条”。他抓住了培养人最本真的东西,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向上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绚丽绝美的果。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30条对于现在的教学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秉承这种理念,那么学习将不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内在的需求。 这本貌似与教育相去甚远的小书,其中却蕴含着教育的真谛。读来也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