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74379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材料有三种: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发展材料。直接材料来源于生活,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得来。间接材料来源于各种传播媒介,作者通过阅读方式得来。发展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大脑,是作者对已获取的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工整理的结果。实际上,写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后才能变得清晰、鲜明、丰富起来。可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使用的能力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素材的良好习惯。要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阅历。还要熟练掌握分析、转换素材的基本方法,找到运用素材的最佳方式。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多读美文,从

2、间接材料中借鉴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材料。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主要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何才能用于写作中,成为写作内容。它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方能进入文章,成为写作素材。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实质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材料的有机转化主要讲述了材料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即运用同一则材料,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和在文章中的位置及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转化,让材料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才是目的。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转化的基本要领和纯熟技巧,在写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转化材料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主要讲述了材料运用要详略得当,讲究恰当的转化方式,

3、即压缩与扩展。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的方法,了解了材料详略各自的作用,就能准确恰当地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李贺从马背上得来“诗情”唐朝大诗人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其短短的一生却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据说李贺的许多诗情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唐才子传记载,李贺自幼身体瘦弱,但写诗格外勤奋。每天一早,他就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去“寻找诗情”,后面跟着个服侍他的小童,小童身上总是背着一个用织锦缝就的袋子。遇到什么好景致或偶有所感,李贺便立即随手写在纸条上,然后扔进小童身后的袋子里;到了晚上,李贺便习惯性地摊开纸笔,磨好墨,取出小纸条,根据上面的句子加工提炼成

4、一首首诗。“锦囊投诗”的典故即由此而来。由于李贺一生勤奋,虽然他的创作生涯并不长,却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而且风格独树一帜,在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说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皇甫湜读到李贺的诗时,大为惊异,还以为他是一个年过半百、饱读诗书的大学士呢。“内容充实”是高考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分析、积累,在写作时坚持言之有物,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具体地说就是:记叙文中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对重要的人、事、物、环境要有较详细、生动、形象的描写;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说明深刻、透彻,

5、论据充足;抒情性文章就应当在精当的叙事基础上抒发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不宜罗列事件。“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因此,考生要围绕中心选用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揭示事物深度的材料。“内容充实”要在材料中体现,材料的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全面地展开中心。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加工的过程。再熟悉的材料也要经过裁剪、提炼加工后才会产生亮点,放出光芒。这种筛选和提炼会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首先,要努力地去理解素材,认真分析素材各部分的

6、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素材内在的意义。对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要进行筛选、过滤、调整视角,做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然后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艺术形象。对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要先立足整体,发现本质意义,提升其高度,再着眼局部,挖掘相关意义,拓展其深度。其次,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提高认识水平,把握素材运用的最佳切入点。“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挖掘人性的共同处,定会找到一个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例文一汗水中的启迪汗水中的启迪的作者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7、中心印象”来写,油画父亲最触动人心灵的是:父亲的“慈爱、温和、淳朴、辛劳”。作者明确定位“父亲”辛勤而无私的农民形象。作者先概括父亲的总体形象,再抓住“汗水”这一细节展开想象性描写,最后回扣中心,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全文结构完整,情感饱满,主旨突出,语言生动。例文二父亲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认识深刻,催人奋进,发人深省。作者对油画父亲的“中心印象”是“悲楚的目光与令人心酸的神情”。作者把素材定位于在贫困中挣扎但却养活了我们的“父亲”的形象。然后饱含深情地描绘了父亲的肖像、背景、神情与境况。接着产生了要为改变贫穷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带我们走入

8、了一个想象的天地,人物像是真的活了一样,既虚幻又真实。作者面对这份素材时所感受到的情感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不同于前文的一处。另外,对比手法的使用也使得这一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同于前文。第四段、第五段两处把眼前这幅画中的人物和30多年前的旧社会中受苦的人进行比照,结合了个人的或者是一代人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掘出了素材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使作品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更胜一筹,充斥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历史责任感”。从印象最深处,从最具情感处入手,零碎、朦胧、粗粝的素材才会因独特的角度的照射而变为完整、真切、纯净的写作内容。例文三小丑作者借助离奇的情节,塑造了极具典型意义的“小丑”和“众人”的形象

9、,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那种病态的社会。“小丑”为流言所累,便用装腔作势来吓退“众人”,最后竟成了权威,横行于世。“小丑”的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作者撷取生活中的大量素材,然后加工、提炼塑造出的“艺术的真实”。它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1什么是素材?答案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搜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答案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答案从

10、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并且最终定名为“父亲”。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地表达。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答案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

11、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如何挖掘和运用素材?1分析素材意义,提升认识高度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要想转化得好,必须着眼于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深入挖掘,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完成创造性的转换。这种带有“个性”的理性认识,才是独特的、深刻的。2016年全国卷“漫画作文”,有位广东考生的文章除具备议论文说理深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一般特点外,最大的亮点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调鸡尾酒”式的写作能力。本文以韩愈马说为框架,取荀况劝学为装饰材料,以木兰诗伤仲永为点缀,跨越人才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之术两个领域,在自然风景与人间名流

12、、相马与相人两个审美空间自由切换,本来寻常的素材,经考生的挖掘、引申后,令读者产生欣赏哲理意蕴醇厚的诗意般的纪录片的陶醉之感。存其资,策其道鲲鹏之意常在,而相马之术难寻。万物皆有道,循道顺道则生,弃道逆道则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若不饱,则力不足,难行千里。策之,须至情至性,以九海神木为鞭,方可操控如心。而寻常之马,一顿只需数升草料,北市可买御马之鞭,匠人亦可驯之。起点不同,所给予的鞭策也就不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者,可鞭之;而驽马一日数里,也可欣然予以奖励。万物皆有向上之意,然天资所限,小草可生长数寸,大树可参天数尺,山峰则能拔地万丈。小草只需数滴水,大树要浇灌,山峰则要积淀千年。

13、万物有道,以相马之术相万物,马道顺道,方能各得其所,发挥其最大潜力。人,身为万物之灵,芸芸众生,自然也有一套各自的道法。仲永之辈,流连于交际人群中,自然是天资陨灭,而交际能手对此却甘之如饴;让钱钟书去唱歌肯定是笑话,但他拿起笔就能叱咤风云;拿破仑不能参加选美,刀与马才是他的舞台。事事不可强求,若无视道的存在,逆道必亡。读书的儒士,就要以书填其室;将军之资,就要从小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漠北。有优秀的资质,就要用优秀的方法锻造;寻常的钢铁施以烈火会粉碎,真金却不惧火炼。相术,用在马上是马的福音。它使天资不足的马不至于压力过大而亡,也使千里骏马不至于泯然于众。所谓相术,便是寻到那条适应对方的道,顺道而行

14、,最大限度地激发对方潜能。相人之术亦是如此。刘备武、勇、谋皆不长,偏偏“识得万人所长”,于是,武有关云长,谋有诸葛亮。相人之道,贵在使人居其位,激其能,展其才,惊艳其世。鲲鹏之意常在,相马之术难寻。何必以三千里之高要求斥,何必以蓬蒿之高限制大鹏?秦岭万丈,山腰与山脚都有风景,且让力壮者登那云顶之巅吧!青山,目之可至,良驹数息可至,驽马百日不及。又为何用对良驹的要求去要求驽马?望山跑死马,驽马可牵犁。万物皆有道,寻道顺道则生,弃道逆道则亡。相术,相的就是那条最合适的路,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使之不至于负载过重而绝望。是鲲鹏,就让它扶摇而上九万里!是新燕,就让它在落红点点处,啄春泥!2强化“中心印象

15、”,挖掘深层意蕴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强化“中心印象”,结合社会现实,从一般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同处,找出独具特色而又深刻的切入点。2018年天津卷优秀作文铸工匠心圆强国梦,文章由大国工匠热播引出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话题;然后揭示工匠精神的内涵,简介中国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接着阐述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特别指出中国高精尖制造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以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最后以抒情作结,强化工匠精神的意义,突出不同于一般的“中心印象”:大国工匠,国之重器。铸工匠心圆强国梦天津一考生2015年大国工匠热播,8位工匠用8双劳动的手缔造神话,感动无数国人。于是大

16、国工匠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工匠精神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何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学历,也不一定懂得多少复杂的逻辑,拥有怎样智慧的头脑。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他们也因此成为行业的脊梁。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傻子”精神。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工匠精神”,赵州桥、故宫这些永载史册的建筑,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也不缺“工匠”,鲁班、梁思成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工匠中杰出的代表。只是当今一些企业与个人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恨不得一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