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74361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单元预览,写作是对生活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再创造。写作中的运思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的过程。所谓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就是在写作中捕捉“动情点”,让理性思维进一步深化,这是对写作提出的较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从而达到写作创新的更高要求。 只有在写作时经常想着去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并且努力捕捉情感世界中最令人感动的点,学会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思维深度,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才能写出新颖的文章来。,另外,认识的深化还有待于我们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去发掘。我们讲“动情点”时所说的“横断面”,讲“理性思维深化”时所说

2、的“递进式”结构,还有创新写作中的“新的形式”,都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上考虑文章的成篇的。 捕捉“动情点”主要讲述了“动情点”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横断面”与“纵断面”的概念及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捕捉“动情点”,并运用到写作中去。,理性思维的深化从“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等四个方面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和“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讲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及角度。,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情境引入 让彼浩勒助失明老人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

3、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扬长而去。,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

4、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位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心呢?,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内容索引,升格导引,训练强化,自主学习,“感情真挚”属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并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要做到“感情真挚”,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

5、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涵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预习提示,(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

6、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打动了的材料,只有自

7、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了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知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写作中的运思,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只要它能触动你内心的那根情弦,让你情动于衷,它就是动情点。古人见柳思别,望月念人,赏秋悲时,遇水生愁,在那一刻,“柳、月、秋、

8、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目标定位,“动情点”虽然并不排除理性思考,却注重情感的抒发。情感的宣泄往往完全发自内心,只有自己才能触摸自己的心灵深处。“动情点”虽然蕴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但是否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到它,在文章里效果是不一样的。,知道了“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就应该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例如,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改其散文语言瑰丽奇美的文风而回归朴质无华的本色,读来不但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而且是不由得你不潸然泪下。文章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细节,而这些琐事、细节都会挑动读者人性中的亲情神经,促你思索,催你动情。这一个个的琐事、

9、细节便成了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动情点”。在前面的充分铺垫、渲染下,文章结尾部分的描写达到全文的高潮,不逊于当年朱自清先生背影中“背影”的风采。,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

10、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

11、默地流下来。,由此看来,“动情点”决定全文的高潮,因而写作时一定要费心神去提炼它,去升华它。 此外,“动情点”也牵动全文结构。理解这种结构处理上的变化,就需要了解叙事剪裁中的“横断面”与“纵断面”。 所谓“横断面”,简单地说就是片段,它可以是事件过程中的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它是浓缩的世界,它易现震撼人心的“动情点”,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所谓“纵断面”,就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容易平铺直叙,出现松散、累赘的弊病。 鲁迅的小说故乡,通过回故乡时见到闰土和杨二嫂的言行为我们截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断面”,通过

12、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例文一 冬天,例文赏析,本文选取了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小时候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白水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一个是和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三个片断靠“温暖”串联成篇,换言之,本文的“动情点”就是“温暖”二字,一如作者在最后所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同时这三件事在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也是极有序的,它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了少年、青年和中年时的事,用自己人生的轨迹阐释了生活的真谛:有爱就有温暖。,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郁

13、的沧桑感。由此看来,捕捉“动情点”是文章具有真情实感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蕴藏着无数“动情点”的丰富素材。,例文二 回家,回家一文的修改是多方面的,却不是根本性的。 首先,修改后突出了“动情点”。 在原稿中,期盼与失落的“动情点”没有焕发出应有的光彩,照片这个“动情点”也只是寥寥几句,几乎淹没在文章当中,而为她做饭这一“动情点”更是平铺直叙,整篇文章情节上没有跌宕起伏,没有高潮迭起,因而情感上也显得很平淡。而修改稿中,作者通过结构的调整形成情感的波澜起伏,又用两段描写照片前后发生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联想,突出前后对比的效果,一下子就有了扣人心弦的情感节奏。在第三个“动

14、情点”“我”给妈妈做饭的细节处理上,修改稿也做得很好,,通过妈妈在极度疲惫的时候还是想着给“我”做饭,以及看到“我”为她做的饭时表现出来的惊讶和激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母女相互的爱和理解,掀起文章的第三次小高潮。 其次,作者调整了文章结构。,原稿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记叙。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的错落有致能够更好地彰显情感的起伏变化。于是在修改稿中采用了补叙的手法,先写回家时的兴冲冲,紧接着笔锋一转,描绘现实的寂寞冷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把作者当时内心情感的落差展现了出来,让读者也不由得觉得遗憾,并且有一个疑问:难道她的父母就这么不关心孩子吗?当然后文给出的解释打消

15、了读者的疑虑,而且更加清楚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由兴奋到失望,由失望到理解,由理解到以实际行动关心妈妈。从这条线索中,学生应该很清楚地看到了情感曲线的变化过程,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的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另外,作者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润色。 由这篇文章的修改来看,捕捉“动情点”强化“动情点”,借助一定的叙述技巧,如补叙、倒叙、插叙等来凸显“动情点”,是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技法。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

16、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只有把这当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课堂互动,1.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要点探究,答案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还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写。横断面叙事有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的截取一般就是写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答案,2.“知识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答案,答案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