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反思1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8993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反思1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反思1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反思1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反思1 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山行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2、(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

3、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

4、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

5、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