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887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2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解、欲”等字的意思。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1、同学们,我们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起 我们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歌吗?(指生说) ,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荷花塘里走走,看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2、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古诗,古诗应该怎么学习呢?(出示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二、知诗人、解诗题1、指生说,师补充(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 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 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 (生齐读)2、池上是什么意思?生说。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4、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相机补充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 /” 作记号。(生练习朗读,并根据节奏用铅笔做记号。 )师提示:诵读古诗的

3、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5、生读师点评。6、还可以有创意地读,让读诗有趣一些。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 /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 )7、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表 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以后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三、抓字眼。1、问: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生答:字典,工具书,插图, 询问老师同学等)2、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师巡视)。如: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艇:比

4、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解:懂得、明白。藏:隐藏、藏匿。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四、明诗意。1、词语解决了,诗句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了。谁来说说一二两句意思。2、指名说。 (师补充,明确“偷”字的含义)3、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指生说。 )4、你能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和他的顽皮吗?(指生读,齐读。 )5、三四句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诗意。 (生说,师补充)6、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7、有感情地读三四句,读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五、小结。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

5、些诗句。都说诗中有画,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1、师出示改后诗歌。 (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 )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2、这就叫把诗歌读瘦了,给它减减肥。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闭上眼睛想想,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说师点评。 )3、小结: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 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我们就把这喜爱之情读出来。4、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 字求浅”的风格,这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 充满童真、童趣。5、

6、(出示图片)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五、拓展延伸作业诗歌学完了相信同学们对诗中的小娃印象很深刻, 我们和他一样都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里,你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大家分享吗?七、板书设计:池上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第二课时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

7、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

8、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 (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题画诗吗?谁能背一背?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