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6172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三)进学解(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学解(时间:40分钟分值:59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皇幽缈 张皇:张大,引申为阐发B细大不捐 捐:舍弃C头童齿豁 童:秃D左氏浮夸 浮夸:虚夸,不切实际解析:选DD项,浮夸:指文章多有夸张和形象性描写,文辞华美。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校短量长 B冗长见治C计班资之崇庳 D乘马从徒解析:选DA项,“校”同“较”,比较;B项,“见”同“现”,表现;C项,“庳”同“卑”,低下。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拔去凶邪补苴罅漏张皇幽眇障百川而东之诗正而葩乘马从徒名一艺者无不庸月费俸钱A/ B/C/

2、 D/解析:选A形容词用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精深微妙的文理;名词用作动词,填补,具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使跟从;名词用作形容词,辞藻的华美,名词作状语,每月。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省略句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介宾短语后置句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被动句D寻坠绪之茫茫 宾语前置句解析:选DD项,定语后置句。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

3、方面。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解析:选CC项,“从三个方面”错误,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反驳。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4分)译文:_(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3分)译文:_(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3分)译文:_参考答案:(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2)在官场上不被人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

4、你。(3)骑马行路时,生徒们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二、能力拓展(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

5、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

6、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7对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解析:选AA项,举:应考。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

7、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的编著的一部史书。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D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自秦始皇始,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解析:选B鲁国史官左丘明编著的史书是为春秋做的注解,名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等。9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

8、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会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解析:选DD项,“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周公是“作诗不讳”;孔子是“二名不偏讳”;曾参是“不讳嫌名”。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4分)译文:_(2)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4分)译文:_参考答案:(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

9、,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2)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11第2段中,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法令依据来驳斥“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谬论的?请用原文表述。(4分)答:_参考答案:(1)二名不偏讳;(2)不讳嫌名。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

10、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

11、?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

12、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夷人,原指少数民族的一种。春秋时国民中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区分。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后来“夷人”就引申为对中国境内除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B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如贴春联(桃符、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等。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中就有贾府隆重迎接元妃回家省亲的内容。“归”在古代指女子出嫁,在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说。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