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610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一) 为政以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格调B子适卫,冉有仆 仆:倒在地上C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D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攻:攻打解析:选C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仆:驾驭车马,赶车。D项,攻:批判,指责。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含义。(1)曰:“富之。”富:_(2)于斯三者何先 先:_(3)既来之,则安之 来:_(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善:_答案:(1)使动用法,使富裕(2)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3)使动用法,使来(4)形容词作名词,守道义的人,优秀的人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2、(1)于斯三者何先_(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_(4)虎兕出于柙 _(5)季氏富于周公 _(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_答案:(1)介词,在(2)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可不译(3)介词,对(4)介词,从(5)介词,比(6)介词,向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修文德以来之临之以庄B有耻且格 且尔言过矣C固而近于费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D既富矣,又何加焉 子为政,焉用杀解析:选AA项,均为代词,指人;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疑问语气词,呢/疑问代词,哪里。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

3、的一项是()例句:何以伐为A君子哉若人B无乃尔是过与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君孰与足解析:选DA项,主谓倒装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介词的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自古皆有死,_。(2)陈力就列,_。(3)其身正,_;其身不正,_。答案:(1)民无信不立(2)不能者止(3)不令而行虽令不从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论语述而)7从上述材料中

4、,概括出孔子的为政观是_ 答案:为政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8怎样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请结合材料分析。答:_答案:统治者要做好榜样。统治者守信用,人民才会相信。统治者应该将获得百姓的信任置于极高的地位。因为没有百姓的支持,国家根本站不住脚,失去民心最终会失去天下。(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注治

5、人:使国家安定的人。类:指法令、制度。端:根本,本源。遍:通“辩”,治理。9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这件事情,孔子认为应依赖于_,荀子认为最终依赖于_。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更有效果;从材料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可知,在荀子看来“君子”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答案:德、礼(或仁政)君子10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这与孔子的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解析:首先分析“法者,治之端也”的含义,意思是强调法令的重要性,但是荀子接着说“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君子是实施法令的关

6、键,而君子就是有品德和才能的人,这个观点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治理国家要靠道德和礼教的观点是一样的,所以说不矛盾。答案:不矛盾。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依靠道德、礼教,只靠政令和刑罚会使百姓没有羞耻心。荀子认为法令制度固然重要,最终也要依靠贤能的君子;法令如何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都要依赖君子的品德和才能。所以,两人的看法并不矛盾。参考译文: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国家的法令。所以法令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制度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令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令也就灭亡了。法令,是政治的根本;君子,是法令的本原

7、。所以,有了君子,法令即使简略,也足够治理了;没有君子,法令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三、文言文阅读(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上池州李使君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

8、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

9、足以应当时之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

10、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缪:通“谬”。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解析:选B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因此,这个“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惜”,而应该是“值得珍惜”。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1、一组是()A.B.C. D.解析:选B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介词,“用、拿”;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些”;第二个是连词,表选择。D项中的两个“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第二个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

12、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解析:选C做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与原文不符之处。文中第五段“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属张冠李戴。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