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5235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验收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

2、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画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

3、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

4、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贾府。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叫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

5、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作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的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选自罗钢叙事学导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是乔叟一个人,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D即便从作品中读出的那

6、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解析:选DD项,断章取义,原文是说“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选项“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意为这种情况即可认为叙述者是作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B正如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一个作者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创造出多个隐含作者,同一部作品的作者不管有几个,但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

7、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D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叙事策略同叙述者“闹矛盾”,暗示出“不可靠的叙述者”。解析:选B由原文可知,同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叙述者,所以“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与“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并不相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正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C小

8、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这部名著以相当的阅读难度。解析:选CC项,偷换概念,由文意只能推出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并无显著意义这一结论,而不是对于理解红楼梦无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

9、到时候了。”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桌上摆着两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邮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

10、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

11、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老人急了:“我还能”“莫废话了。

12、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

13、岭吗?没那么容易。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还有狗。 (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C小说对陪伴父亲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

14、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D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解析:选BA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错误,应该是“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C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错误,此时父亲的内心更多的是失落和伤感;D项,“没有设置矛盾冲突”错误,小说设置了父亲内心的矛盾冲突。5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析: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把握人物心理,主要从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例如“父亲审视着儿子”中“审视”一词及父亲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父亲对

15、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另外要理解一些修辞手法的具体意义。如“他清楚多久呢?”一句中“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写出了老人的迟暮之感。参考答案: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表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第一处画线句2分,第二处画线句3分,意思对即可)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旨。其次,从文章入手具体分析。如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