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4823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二板块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字音识记1黄金缕(l)2.蓦然(m)3阑珊(ln) 4.强说愁(qin) 二、词语释义1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车马 2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3众里寻他千百度:千百遍4蓦然回首:突然5灯火阑珊处:零落稀少6爱上层楼:高楼三、名句背诵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对应学生用书P10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

2、不移,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大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二、内容提要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德。三、写法借鉴1反衬手法的运用词中以元宵节的

3、繁华热闹景象,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用一群笑语盈盈的观灯者,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词人不随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2比喻、借代手法的运用比喻:“花千树”将元宵节的焰火比作千万棵花团锦簇的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东风吹落的满天星雨;“玉壶”比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作者使用想像和夸张手法,使词作具有浪漫色彩,词藻华丽,笔调委婉,意境优美。重点揣摩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前一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花千树”,后

4、一句把漫天的烟花比作如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词人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他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作者写对“那人”的追求,表现作者置身热闹之外,自身追求于乐趣所在的品格。3“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

5、期间,常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块石壁上题了这首词。二、内容提要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在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忠愤和愁怨。感情真率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三、写法借鉴1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却无愁“强说愁”。下片转入“而今”,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有愁难说,故作轻松。整首词通过少年时的不知愁苦,衬托“而今”的愁深难言,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

6、叠句的使用两次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达到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前一个“爱上层楼”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把上下两句巧妙地联系起来。“欲说还休”不但与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总结了“识尽愁滋味”,更渲染了一种“有苦无处诉”的气氛。3构思巧妙,生动真切词的下片,虽然没有明说怎样愁,但是用“识尽”二字,可以让读者品味出其愁之多,其愁之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且即便“识尽”却说不尽,何况说出来又有什么益处呢?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真可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重点揣摩1前人在评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

7、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的感情。2“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境。参考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因此,“爱上层楼”的反复,有表达年轻人故作姿态的意味。下片说,人到中年,便真正懂得“愁”是什么了,即便真“愁”也因为具有某种承受力而不愁了。因此,“欲说还休”的反复,有表达默默承受、从容坚忍的

8、意味。对应学生用书P128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里寻他千百度(千百遍、千百次)B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C蓦然回首(很惊愕的样子)D灯火阑珊处(零落稀少)解析:选C蓦然:突然。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画菊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_,何曾吹落北风中。A空余残蕊抱枝干B宁可抱香枝上老C簇簇新妆阵阵香 D宁可枝头抱香死解析:选D根据诗歌的意境,前两句是写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现了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据此可以排

9、除A、C两项。而“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礡,更符合诗境。故排除B,选D。3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A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冬至B重阳节/元宵节/春节/冬至/端午C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端午D元宵节/春节/端午/重阳节/七夕解析:选C根据语言标志与提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为重阳节;为元宵节;有“一岁除”词,故为春节;“鹊桥”可知为“七夕”;“楚江”“直臣”则

10、知为端午。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更吹落,星如雨。(2)_,蓦然回首,_,_。(3)_,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4)爱上层楼,_。答案:(1)东风夜放花千树(2)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4)为赋新词强说愁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注玉斧修:这里指“玉斧

11、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D下阕,

12、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解析:选BDB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答案: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

13、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像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作此词时词人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仅42岁。外家:出嫁女子称娘家。(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