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471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八 第二板块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应学生用书P65一、字音识记1黯乡魂(n)2.追旅思(s)3空记省(xn) 4.池上暝(mn)5苒苒(rn) 6.渺邈(mio)7颙望(yng) 8.正恁凝愁(zhn)(nn) 二、词语释义1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黯,愁苦的样子2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追,追随,纠缠3伤流景: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4往事后期空记省往事后期:以往的欢情,以后的期约记省:记得清楚5沙上并禽池上暝:天黑,日暮6对潇潇:形容雨势急骤7渐霜风凄惨渐:旋,又凄惨:寒冷逼人8关河冷落:关口和渡口,此处泛指江山9是处红衰翠减是处:到处红衰翠减:红

2、花枯萎,绿叶凋零10苒苒物华休苒苒:茂盛的样子。一作“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物华:岁时的风物11望故乡渺邈:渺茫而又遥远12叹年来踪迹:近年来。这里有“长久”的意思13何事苦淹留:久留14想佳人、妆楼颙望:举头凝望15争知我:怎16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三、名句背诵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对应学生用书P65苏幕遮(碧云天)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

3、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斐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二、相关背景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提出庆历新政十项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格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未能实现,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这首苏幕遮就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时所作。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萧瑟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

4、乡,于是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三、内容提要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之深长;下片直抒深沉缠绵的思乡情怀。全词上下融合,浑然一体,动人的秋景更衬托出客愁的深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四、写法借鉴1写景层层有序,感情细致曲折上片以碧云、黄叶、翠烟、夕阳等色彩明艳的景物,描绘醉人的秋景图。而芳草是乡情的触媒,由此过渡到下片。下片因景生情,专抒离恨,设想奇特,步步映衬。这样,整首词的描写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引出离情,表达得细致曲折。2实与虚相统一,全文真情四溢如上片的“碧云天,黄叶地”等句,碧云、黄叶、秋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

5、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这些都是实写。“芳草无情”二句,由描写眼前实景转为描写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这样、作者虚实结合,以实景衬柔情,使全文真情四溢。重点揣摩1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像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

6、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2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参考答案:“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3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试分析其效果。参考答案: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也衬托了离情的感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

7、颓靡。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后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著有张子野词。二、相关背景北宋庆历元年(1041),张先曾为嘉禾(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判官。“倅”即副职,“小倅”乃自谦;判官为州守之副职。词作于此年暮春,

8、作者因慵懒困倦,未去参加府会。这个府会显然是午宴,作者未去,酒醒之后,心情烦闷,入夜之后写下此词。这是张先最负盛名之作,以精工雅致而被誉为古今绝唱。三、内容提要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景,通过景物来烘托词人伤春亦复自伤的心情。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无奈、感伤、失意的情怀。四、写法借鉴1云破月来花弄影“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词人观察细致,体验入微,抓住暮春月夜风来一瞬间的微观景象,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拂时柔姿轻舞的动态美、朦胧美。着一“弄”字,将即将凋残的春花婆娑弄影、娇艳丽质的情态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但这一“弄

9、”字,也透着一种哀伤美,词人伤春而又自伤的愁情拂去又重来。2临镜追问伤流景“临晚镜”,本是生活中一寻常细节,细到可以被忽视,然而“午醉醒来愁未醒”的词人,却在细细品思,咀嚼回味。回首往事,如烟往事如流水般逝去;展望未来,如雾前景“空记省”。发一声幽叹,“送春春去几时回”?生命几何,美景几何?追问春天实自问,春去犹有回归日,时光哪有倒流时。留恋、悲伤、无奈、怅惘的复杂情感,喷涌而出。重点揣摩1本词“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字的意义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说明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含义。前“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后“春”不仅指年华的易

10、逝,还蕴含着对青春往事的追忆和惋惜。词人由流光之易逝,想到人事之无凭,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展望将来,则后期无定,因而觉得流光堪悲了。抒发了一种年高位卑、前途渺茫之情。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大家赏析“弄”字的妙处。参考答案: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打破了唐五代词只描写男女情思的框子,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

11、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有乐章集。二、相关背景柳永一生为求官、为生存常年漂泊在外,思归的情思可想而知。具体写作背景不详。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此词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之作,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三、内容提要这首词上片以空调、苍凉之景,有力地烘托了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下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更为深切地抒发了思归之情。总之,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四、写法借鉴1集雄浑豪放和清丽柔婉于一身本词上片写景中,既有重笔渲染,又有精细的刻画,动静结合,气魄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情

12、致深沉苍凉,有一种雄壮美。下片抒情运用呼应、回答、对照、虚实结合等手法,将思乡、怀人、失意等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委婉动人,表现了婉约美。本词“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美。2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首句总写秋景,“江天”二字,为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广阔无垠的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洒”写秋雨之态,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清萧瑟之气。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一幅雨后暮景,“渐霜风”三句,有三层意思,无不景中有情(秋风肃杀;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在对景物的着意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隐然可见,以下以江水

13、东流暗寓时间流逝,隐含着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重点揣摩1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凄凉衰残的秋景,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2赏析“一番洗清秋”一句中“洗”字妙在何处。参考答案: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天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3“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这首词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他难收的归思的?参考答案:以无语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摹写归思之状,情景交融。回顾自己近年来到处漂泊的原因,自问自

14、叹,写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设想佳人在期盼自己,借人映己,写自己的乡思。4“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是实写还是虚写?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想”字几句虚写,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情同境异,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仿佛实有其事,真切细腻。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争知我”,又化实为虚,感情曲折,文笔变化。对应学生用书P120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流景: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B记省:记得清楚暝:天黑,日暮C是处:这个地方物华:岁时的风物D颙望:举头凝望凝愁:忧愁凝结不解解析:选C

15、C项,是处:到处。2下面这首宋词虞美人(陈与义)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词句是()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_。A一身将影向潇湘 B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C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D数帆带雨烟中落解析:选B根据我们所学的虞美人(李煜)的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数结构可排除A、D两项。C项,“一江明月”与词中上句“明朝酒醒”相矛盾,故排除。B项,“一船”与“大江流”相对应,“离恨”与“行人”相呼应。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黄叶地。_,波上寒烟翠。(2)明月楼高休独倚。_,_。(3)_,_,残照当楼。(4)山映斜阳天接水。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