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45685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615 大小:7.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15页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15页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15页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15页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6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范文 第一部分应急救援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B)是具有易燃、易爆、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A.化学品B.危险化学品 C.危险货物D.化学危险品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B)。 A.化合物B.单质C.混合物D.氧化物 3、混合物中各物质(A)各自原有的理化性质。 A.保持B.改变C.轻微改变D.不保持 4、烃类在常温下,含14个碳以下的烷烃为气体,516个碳的烷烃为液体,(D)个碳及以上即呈固态。 A.10B.11C.14D.17 5、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单个危险化学品共(A)个。 A.2828

2、B.2827C.3700D.3728 6、掌握“(B)”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A.反应过程B.择重归类C.反应程度D.危险性 7、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建议各国应展开国际间(B)协调工作。 A.化学品分类B.化学品分类与标记 C.化学品管理D.化学品应急 8、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30000.X-2013系列)从理化危险、(A)和环境危险三个方面,将危险品分为28大类。 A.健康危险B.安全危险C.人身危险D.贮存危险 9、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标准分类,这种分类适用我国(D)的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A.化学品B

3、.危险化学品C.剧毒化学品D.危险货物 10、某一爆炸品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的敏感度。敏感度越低,则爆炸危险性(D)。 A.不受影响B.不变C.越小D.越大 11、爆炸品(A)与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 A.严禁B.绝对可以C.可以D.有时可以 12、易燃气体的特性是极易燃烧,与(C)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A.氮气B.二氧化碳C.空气D.氦气 13、氧化性气体(GB30000.5-2013)是指通过提供(A),可引起或比()更能促进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 A.氧、空气B.空气、氧C.氧、氮D.氮、氧 14、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B),若

4、继续加压气体会压缩成液态。 A.压力越小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大 B.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 C.压力越小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 D.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大 15、临界温度(C)常温的气体,用单纯的压缩方法会使其液化,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 A.等于B.低于C.高于D.远低于 16、临界温度(A)常温的气体,就必须在加压的同时使温度降至临界温度以下才能使其液化,如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等。 A.低于B.等于C.远高于D.高于 17、氧气瓶的(A)。 A.外表颜色为天蓝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黑色 B.外表颜色为天蓝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红色 C.外表颜色为黑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黄色 D.外表颜色为黑

5、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红色 18、GB30000.7-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7部分:(D)是指闪点不大于93的液体。 A.可燃液体B.不燃液体C.有毒液体D.易燃液体 19、可燃液体以(B)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根据,其越低,危险性越大。 A.沸点B.闪点C.熔点D.凝固点 20、易燃液体的沸点低,挥发出来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到(A),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 A.爆炸下限B.爆炸上限C.着火下限D.着火上限 21、部分易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等,(B)都很大,很容易积聚静电而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事故。 A.挥发性B.电阻率C.溶解度D.积电率 22、易燃液体具有受热膨胀性

6、,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A)以上的空隙。 A.5%B.10%C.15%D.20% 23、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D),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A.易爆性B.腐蚀性C.粘性D.毒性 24、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GB30000.9-2013)是指热不稳定性液体、固体物质或混合物,即使没有氧(空气),也易发生强烈(B)。 A.放热中和反应B.放热分解反应 C.吸热分解反应D.吸热聚合反应 25、生殖细胞致突变性主要是指可引起(B)的化学品。 A.人体生殖细胞突变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B.人体生殖细胞突变并能遗传给后代 C.人体生殖细胞变大并能遗传给后代 D.人体生

7、殖细胞变小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2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国家标准第(D)类是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A.6B.7C.8D.9 27、监控化学品类别分为(A)大类。 A.五B.四C.二D.一 28、监控化学品第(D)类: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 A.五B.三C.二D.一 29、监控化学品第(C)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A.六B.四C.二D.一 30、监控化学品第(D)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 A.六B.五C.四D.三 31、监控化学品第(C)类: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A.六B.五C.四D.三 32、B自2005年11月1日起

8、施行。 A.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B.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C.易制爆化学品管理条例D.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 (C)化学品是指其本身不属于爆炸品但是可以做为原料或辅料而制成爆炸品的化学品。 A.“监控”B.“易制毒” C.“易制爆”D.“化学武器” 34、高毒物品是指卫生部关于印发(A)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42号)附件中所列物品。 A.高毒物品目录B.高毒物品名录 C.高毒物品清单D.高毒物品列表 35、剧毒成人致死量,小于0.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C)克。 A.1B.3C.0.1D.0.3 36、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中有共(C)种高毒物品。 A.52B.53C.54

9、D.55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所列剧毒品的数量为(A)种,比较典型和常见的有54种。 A.148B.128C.138D.158 38、2011年6月下旬以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B)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A.安监总局95号令B.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C.安监总管三201595号D.安监总局75号令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共(A)种。 A.14B.60C.64D.74 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共(A)种。 A.14B.60C.64D.74 41、(C)(GB18218-2009)2009年3月3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

10、施。 A.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辨识B.重大危险源辨识 C.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D.危险源辨识 4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D)。 A.危害B.风险C.危险源D.重大危险源 43、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储存量与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比值之和(B)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A.大于B.不小于C.小于D.不大于 44、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强烈的(B),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燃烧。 A.分解反应B.氧化反应C.还原反应D.聚合反应 45、灼热的铁丝能在(D)中燃烧等,它虽然

11、没有同氧化合,但所发生的反应却是一种激烈的伴有放热和发光的化学反应。 A.氧气B.氢气C.氨气D.氯气 46、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B)。 A.有机物B.助燃物C.无机物D.混合物 47、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少于(A)时,便不能点燃。 A.4%B.7%C.14%D.17% 48、一般可燃物质在含氧量低于(C)的空气中不能燃烧。 A.4%B.7%C.14%D.17% 49、(D)是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燃烧。 A.统一燃烧B.同一相燃烧C.剧烈燃烧D.均一系燃烧 50、在(B)进行的燃烧叫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苯和煤等液、固体的燃烧均属非均一系燃烧。 A.同一相B.不同相内C.均一系D.不同系 51、在可燃液体燃烧中,通常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由(C)进行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叫蒸发燃烧。 A.液体表面B.液体分子 C.液体产生的蒸气D.高温液体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能使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D)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A.最高温度B.最高熔点 C.最低熔点D.最低温度 53、可燃物质在有足够助燃物质(如充足的空气、氧气)的情况下,因着火源作用引起的(A)现象,称为着火。 A.持续燃烧B.瞬间燃烧C.猛烈燃烧D.爆炸 54、使可燃物质发生(B)称为该液体的着火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