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45678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9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散文13篇范文 总忘不了这样一个场景:那个有点冷的冬日,在老广场当年的食品城,后来的肯德基,现在的金店,还是六岁的女儿,嚷嚷着要吃三元一支的冰淇淋,女儿开心地享受着那份冷。天是冷的,女儿的世界是快乐的。 记着上述文字,我的眼眶是湿润的,除了有想念外地求学(大二)的女儿,更多的是因为我的童年,因为那一支棒冰。 老家是一个有几百户,约千人的小山村,倚山而建,聚族而居。记得小时候,那是一个白天安静,夜晚热闹的村子。白天大人们在生产队里忙碌,孩子在学校上学。每每夜幕降临,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孩子们追着月色捉迷藏,围着老太公听聊斋。 那个夏日的周末,一群孩子跟着背着淡绿色棒冰箱

2、的年轻人,走走停停,“卖白糖棒冰噢”,孩子们嬉笑着模仿着、吆喝着。 “来一块!”上半村的忠忠奶奶从粗布卷着的钱包里,小心掏出一个五分硬币,而后又小心地把找来的两分钱包回去。我望着忠忠奶奶,想着如果我奶奶还在世,或许,也会替我买上一块呢。 一群孩子突然安静了下来。棒冰箱里裹着棒冰的棉被已经掀开,一阵冷气瞬间散开,五六双眼睛齐盯着那支裹着有一丝淡绿的薄纸的棒冰。看着忠忠撕开纸,添着滑落的甜汁。他眯着眼睛,满是享受与自豪的样子。 摸一把脸上的汗水,我们继续嘻嘻哈哈地跟着吆喝:“白糖棒冰哦” 大概看到我们兄弟三个都不在家,刚刚砍柴回来的妈妈,脚上穿着草鞋,朝我们走来。两个弟弟早就飞跑过去,缠着要吃棒冰

3、。 “买一块吧”,我有点惊喜,又好些感激。妈妈小心地打开白糖棒冰,小心地咬一小口,然后小弟弟、大弟弟、我,一人一口。冰凉,润滑,好甜! 太阳斜照在黄黄的泥墙上,斑驳而好看,黄得发亮,如油画般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不会褪色。 就这样陪你吃着 慢慢化去 你我的诗句 像血液一样青春 花式冰淇淋已成为当下年轻人追逐爱情梦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具,终究也会成为如我的一份珍贵的记忆。 “买那么多干嘛?” “你不是喜欢吃白糖棒冰啊。” 是啊,每次家里买棒冰,我的选择大多是三毛一支的白糖棒冰。比小时候的更宽更厚了,份量更足了,糖分也应该更纯了,但那份味,怎么就永远比不上那支白糖棒冰呢。 岁月带给我们的是幸福的永恒

4、。 每年春节期间都有人晒妈妈做的菜。妈妈做的香气扑鼻的红烧肉、金黄色的春卷、诱人的肉丸、碧绿的青菜、甚至是白米饭虽是普通家常菜,每一道都有妈妈无限的爱。 我的妈妈在我懵懂无知的年纪就离我而去,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她给予我的爱一点不少于妈妈。四月清明刚过,不知为什么就特别想念奶奶,想念奶奶做菜的味道,还有奶奶做的清明馃。 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奶奶就去田间地头,割一种与艾叶相似的一种草,我们土话叫做(青)。“青”在农村是个宝,除了做清明馃,夏天的时候,爸爸也会割回来晒干,捆成一个个小火把,到晚上点着了,用来驱蚊,效果特别好。 东一棵西一棵嫩绿的青,长在田间地头,我小时候常常会混淆认不清,奶奶却是眼明

5、手快,一割就是满满当当的一竹篮子。做清明馃,首先在摘来的青中挑去混在里面的杂草,去除茎根,只留下叶子,然后洗净,放入翻滚着的开水里,一大堆青,瞬间就像被人偷走了似的,只有一坨了。焯过水后捞起,再用清水冲洗,待完全冷却后,奶奶就会放入一个小坛子用石灰腌起来。数日后拿出到小溪里冲洗干净,再把它绞干剁碎,做清明馃最重要的青就准备好了。接下来是和米粉了,奶奶常常告诉我,这米粉是糯米与杂交米搭配的比例是3:7,糯米3,杂交米7。糯米多了就太糯了,做馃不好做,少了就吃起来口感差了。有些人家是用年糕来做的,因为年糕也是这个比例。米粉用热水与青一起搅拌均匀,把米粉捏成一个个鸡蛋那么大,再放锅里蒸熟。蒸熟之后就

6、可以做馃了,我看着奶奶将一个个鸡蛋那么大的米粉陀用擀面杖,擀成碗口那么大,里面包入馅料。有甜的、咸的。甜的是豆沙,咸的是腊肉、春笋、咸菜、蒜苗。咸的通常都做成半月形,我们也叫它月亮馃。早上放锅里煎一煎,香气四溢,配上一碗稀饭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奶奶还会将一些米粉团放入一个磨具里,一压便成型,简单又美观,一个个圆圆的和月饼一样有着花草别致的图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这种清明馃,一口咬下去糯而满嘴青的特有香气充满整个口腔,这也是奶奶特有的味道,让我至今都不忘。 奶奶做的芝麻烧饼也是最让我馋的。奶奶经常变着花样给我做吃的,芝麻烧饼就是其中之一,皮薄个大,尤其美味。每到放学时分,奶奶总会早早的在路口等我

7、,然后领着我一起回家。一进门,奶奶就会从碗柜里拿出已做好的芝麻烧饼递给我,我高兴的接过,一口咬下去,芝麻的香味裹着白糖的甜,刺激着我的味蕾。奶奶一边给我倒水一边说:“慢点吃,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奶奶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有着中国传统农家妇女的勤劳和善良。奶奶那一辈人,大多都有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是件习以为常的事,可是,我奶奶却没有。虽然我是女娃,但奶奶对我比对堂弟还要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什么吃的奶奶总要先留我一份。有时份数少了,也是我有,堂弟没有。 后来,奶奶年龄大了,身体差了,我也就再也没有吃到奶奶做的清明馃和芝麻烧饼了。成家后,婆婆知道我喜欢吃清明馃,特意做给我吃,但始终不是奶奶做的那

8、个味道。也吃过邻家婶婶、嫂嫂做的,买过街摊上的,都不是奶奶做的那个味道。 日子慢慢的好了,农村也富裕了,奶奶却走了,奶奶已经走了十年了。奶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生前每天忙前跑后,燃烧自己,照亮了整个家,也照亮了我们这些小辈成长的路。而我,想起奶奶,心里就很温暖,想念她的音容笑貌,想念她做的清明馃和芝麻烧饼。 年后第一次返校,走进校园,拐过教学楼,一眼就看见了那几树青梅。青梅开花了,只一眼,便觉得是那样美好。 花坛里的这几树青梅,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常关注,我是要经常去看她们的。 青梅,冬末初春开花,梅子四月底五月初成熟,剩下的时间,青梅大多是一树老绿,直到十月下旬,树叶开始纷纷落

9、。青梅叶落,不过是几个夜晚的事。初秋的风一吹,青梅的老绿,便少了水份,用不了三两日,就只剩了光秃秃的枝了。青梅,只是众多梅中的一种,她没有红梅的缠枝,没有白梅的质轻味香,没有绿梅的馥郁如君子,有众家的迷恋。比起来,青梅无论在繁殖在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上都更简单。红梅养在窗下,种在园里;白梅,也是养在闺中,种在深院;绿梅,则更是。如懿传里一盆绿梅要用那样的精心来侍养。青梅呢,园子里,路儿旁,山洼里,山崖上,到处都可以。无论哪种梅,我都喜欢。青梅俗常,红梅带喜,绿梅清雅,还有白梅的那一份洁净。 青梅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存在。上班的时间,来来去去,只要想,就可以去看。 校园里的青梅,枝枝丫丫,每一条,都是简

10、单的从树枝指向天空。和其它梅比起来,青梅的枝丫更细、更密集。秋天等树叶落尽之后,你去看,一枝一枝的,极多的枝条朝着上方,每一枝都那么努力。从初秋到严冬,青梅都是以这样的姿势立在校园的花坛里。一天又一天,那么肃穆,一直是。直到一月,期末复习最忙的时候,三两天不去看她,说不定哪天,树干上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那么一点小凸起,那么小,不经意都发现不了。再过些时日,那些凸起就又大了些,也还是小,羞涩涩地长在那些粗粗细细的枝条上。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逝了,等想起再去看青梅花苞时,所有的花苞都已经大起来了,每过一天都会更饱满一些,直至饱满得快要裂开来。于是,在考试来临的时候,或者期末工作的某一天,实验室前的那

11、两树,就会开出那么几朵来。不细看,不一定能发现,你看她开在那根最粗的枝条上,开在最高的树头,就那么一朵,两朵。那样开着,仿佛躲着,有些许羞涩。早些年,总是怕那几树青梅趁着寒假偷偷地开过了,所以总会在孩子们开始假期后,偷偷折下三两枝,养在花瓶里,那几枝青梅等到春节开学刚好盛放。遇上天暖得早的时候,元宵后开学青梅都开过了;一般的天气,开学后还能看见落花时节的青梅。因为觉得折花太不像话,所以去年开始打算不再去折花枝了。放假前,青梅已经开了三两朵了。最后一天下班时,我静静地站在走廊上,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 未曾想,去岁多雨,天亦阴冷,所以青梅花开晚,到了二月中旬恰是正盛时。 所以,那一日,转过教学楼

12、,看见那几树青梅花开正盛时,一下子感觉到的也是美好。我站在走廊上,静静地看那些青梅花,淡淡的,没有红梅的喜,没有白梅的纯,没有绿梅的雅,但却给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那满树密密麻麻的花朵,那么热闹。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满树的青梅花,我感觉有人间烟火的味道。闭上眼,我仿佛看见三月里枝头青杏小,我仿佛看见了五月里一个个青梅在枝头,你看,那些个孩子满面带喜的指着青梅果儿,笑着说:你们看,那么多青梅,那么多哦班里六年级的孩子,看着比自己小的孩子笑,看着一树一树的青梅花儿笑。 一朵青梅,一个果;一个孩子,一份真。满校园的孩子何尝不是和这些青梅花一样呢。那么努力,那么向上,天真活泼多稚趣。我们只要时常看看她

13、们,就能发现和花开一样的美,和结果一样的好。 再过几日,孩子们又将返校了。到那时,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在廊前、在走道,看一树树青梅花开。用不了多久,班里那些孩子就要毕业考了,她们将用自己的努力结出智慧的硕果;那些更小的孩子们又将会指着一个个果子,感叹 我愿,如一树青梅,在校园里,只淡淡开放。 我愿,六月,满校园的孩童,如树头的青梅,收取硕果累累。 我撑着伞离开,回头时,那几树青梅,淡淡开 上方味道 今年,梨花正盛的时候,我去了上方。建文说,到一个地方旅游一定要拍下花草,代表你游玩的季节。我拍了正盛开的梨花。 我总想去上方,是因为我母亲。54年前,母亲带5斤粮票,背着双眼红肿的哥哥,步行到上方就医

14、,一住半个月。这段往事,母亲常常讲起,尤其看到勤劳哥哥时。这让我不知道多少次,想去上方,想去找一找上方的眼科大夫。在部队时我的政委严梅良也知道这位有名的眼科大夫,他姓陈。 上方离寿昌有五十里地。那个年代上方眼科陈大夫的医术是如何传播到了寿昌的?又是如何让我的母亲打听到的?想必那个年代,一个好大夫,人们赞不绝口、奔走相告、口口相传、名扬千里也不亚于今天的微信。 上方一定是个很有味道的地方。否则,先祖们不会选择这里繁衍生息。我这样想。 大约半小时车程,就到达了我原先以为很远的上方古镇。随着车慢慢顺着山路进入上方,感觉她很小,四周的山围抱着她,有些精致,她像个村庄。走近镇街,一眼望去,整齐的新楼房,镇的古味少了踪影,不免兴致落了一半。我们走过的文明的历程,需要有一种文明的轮廓来显露,那叫本。这上方新楼的轮廓让我意外了点。因为它掩盖了古镇原来人民生活、生产、文艺的踪影。我不紧不慢地随建文兄的指引游览着。建文兄提前一天就联系了他的姐姐老早从衢州赶来,正在家里等着我们。 拐弯离开那新楼的轮廓,进入和寿昌的建国路复兴路一样的窄巷,就是上方古时的街道,建文兄开始和我们介绍起来。这窄窄的街道足以装满建文兄童年的味道。“到了,这就是我的家”我还没有在这古时街道里品出那一块一块的木板门是如何保留至今的,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