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454809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五、六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家好!,第五章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1、什么是技能?技能形成的前提、途径和标志是什么? 2、什么是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有什么特点?动作技能可以分为哪几类? 3、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什么是练习?练习的进程具有什么特点? 5、练习的效率受那些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何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6、什么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9、智力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是什么? 10、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获得与提高教学策略有哪些? 11、

2、什么是知识迁移?有哪些关于迁移的理论?,学习目标,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一),一、技能的概念 界定: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符合法 则的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特点: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练习是形成技能 的途径、掌握符合法则的动作方式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二、动作技能 界定: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指通过一系列外部动 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 2、动作技能的外显性 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二),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1、动作的连续性: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2、动作的调节方式: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3、参与

3、的运动: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三),五、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二)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3、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三)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应用

4、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心理因素: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意志品质,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习(一),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 2、不同点: 活动对象不同 活动的进行不同 活动的结构不同,一、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区别于联系,联系: 1、共同点 都是由快到慢 由一个个到整体 紧张、呆板到轻松、灵活 2、相互联系手脑结合,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习(二),(一)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 1、分为五类: 判别 具体概念 定义性 概念 规则 高级 规则 2、关系:存在由简单 到复杂的层次排列关系,二、智力技能的理论,(二)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 按阶段形成理

5、论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习(三),(一)辨别学习 1、辨别的含义 2、辨别的层级 3、辨别学习的条件,三、智力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二)概念学习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学习的实质 3、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三)规则学习 1、规则的含义 2、规则学习的首要任务 3、规则学习的实质,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习(四),四、智力技能的培养获得与提高的教学策略 (一)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二)变式练习策略 (三)反馈策略 (四)条件化策略 (五)专家化策略,第三节 技能的迁移理论,知识迁

6、移的含义及类型: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正负之分 (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 (二)共同要素说:相同要素 (三)概括说:共同原理 (四)关系说:关系 (五)认知结构论:特征 可利用性; 可辨别性; 巩固性,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1、什么是问题?问题包含哪些基本成分?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哪几个步骤? 3、奥苏伯尔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实质是什么? 6、如何创造力进行测量?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学习目标,第一节 问题解决(一),一、解决问题概述 1、问题的概念及基本成分: 定义:给定的条件与目标之间

7、存在障碍,需要克服。 基本成分: 给定; 目标; 障碍 2、问题的分类: 结构良好问题基本成分清楚确定 结构不良问题基本成分不清楚确定,第一节 问题解决(二),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一)杜威的五步骤观点 1、困惑 2、确定疑难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5、证实改正假设 (二)奥苏伯尔的四阶段观点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检验,第一节 问题解决(三),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状态:动机程度与问题效率之间呈倒“U“的曲线关系 2、问题表征:有效表征有利于问题解决 3、定势: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

8、体的倾向性 5、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一),一、创造力的概念及创造性的特点 二、创造力的实质 1、无意识观点“无意识本能”或“认知的初级加工” 2、“理性意识”说具有”目的性、意识性” 3、华拉斯的“四阶段”学说: 准备、酝酿、明朗、验证 4、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生成、探索二阶段 5、创造力的投资学说:“个人心力资源 的投资” 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二),三、创造力的测量 测量指标:发散性思维 测量工具:发现才能的团体调查表 发现兴趣的团体调查表 形容词核查表 16人格因素问卷 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三),四、创造力培养和教育 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目标层次: 适应 发展 创造 创造性人格特征: 培养和教育的途径: 一是开设创造性课程 二是改革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三是课内外结合等多样化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