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百家争鸣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4108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课-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讲课-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讲课-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讲课-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讲课-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课-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课-百家争鸣(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轴心时代,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文化形态

2、。 雅斯贝尔斯,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单元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概念解析: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力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

3、释,或提出主张,形成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主要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各种问题,展开争论。,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文化: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原因(结构图),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土地制度,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 礼崩乐坏 分封宗法制破坏,2、原因(归纳),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

4、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物质基础),(舆论阵地),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 儒家学派,(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前551前479年),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自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什么是“仁”?,实行“仁”的原则是什么?,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呢?,实行“仁”并不难!,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品味孔子的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目的:维护统治、教化民众。,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实质: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思想核心

6、,协调人际关系,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代表奴隶主利益,维护西周奴隶制统治秩序,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礼,孔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为什么?,思路提示: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来维护统治并谋求霸权; 孔子思想中“礼”主张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需求。,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

7、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后世影响,政治思想,“仁”(核心);“为政以德”(德治) ;“克已复礼”;体现民本思想,教育思想, 儒家学派,(2)、战国:孟子发展儒家学派,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孟子的思想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省刑罚

8、、薄税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伦理观:主张“性本善”,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2)、战国:荀子发展儒家学派,材料1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 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 从君。” 材料2 “

9、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 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3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仁,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 王道,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2、道家学派,代表: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道,老子的思想,辩证,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1)哲学思想,(2)辨证法思想,(3)政治主张,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小档案,战国时代,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

11、的哲学为“老庄哲学”。,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3、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时韩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韩非子思想,思考:下列反映了韩非子的什么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1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思想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实用的思想”,4、墨家学派,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主张,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核

13、心思想,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墨子思想主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材料1: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背景之下,为

14、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百姓愿望)。,“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奴隶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平民小生产者,封建地主,封建地主,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战国,春秋,春秋,战国,谈谈“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