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1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42491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刘和珍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纪念刘和珍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纪念刘和珍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纪念刘和珍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纪念刘和珍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题小像 一九0二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自嘲(一九三二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年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

2、队,准备武力进攻。月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简介背景:,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鲁迅深刻地看

3、到了这一点。,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士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

4、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的猛士”(“叛逆的猛士”): 反抗人性的软弱,有意背逆“人之常

5、情”,不但不逃避,反而“记得一切”,直面一切,自觉地承受人世间最大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叛逆的猛士”: 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淡淡的血痕中,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 惨案中,身为 主席的刘和珍,抱病动员 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 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 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 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 壮烈牺牲,时年22岁。,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中弹倒下的大学生,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 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校长 微笑温

6、和 黯然泣下,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到执政府请愿被戕害,欣然,爱国热忱,刘和珍: 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 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 的青年学生。 细节描写、白描手法,“庸人”(造物主的良民): 按照“人性”软弱的本能用“忘却”来逃避生命的沉重,他们因此获得安宁与平静,以至某种满足,却无以摆脱“苟活”(偷生)的无聊与空虚。,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觉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不自觉的维护。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

7、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鲁迅对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47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鲁迅极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药中茶馆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能知道,

8、三一八惨案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发”。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对自己:勇于自省,自我解剖,自咎自责。,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个性鲜明,有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有深切的忧患意识。理智而不冷漠,心切而不莽撞。关心青年,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敢爱敢恨,鲜明的正义感,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反动政府、无耻文人:痛恨、揭露 对同志、对战友:哀悼、感佩 对庸人:哀、怒、无奈 对请愿:不赞同,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因为爱,所以痛;因为

9、爱,所以恨。,“大爱”方有“大憎”,反动势力,进步青年,庸人,当局者、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无恶意的闲人,愤怒控诉 严词痛斥,沉痛悼念热情歌颂,真诚告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知识分子(我),自我解剖,理性思考,“说”与“不说”的往返起伏,构成作者情感的内在线索,形成跌宕的文气。,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5、“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6、“呜呼,我说不出话”,死者生存在活人的记忆上!,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 那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