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42134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要内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护理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对策,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医院感染的认识、发生、发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消毒的记载;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产褥热导致大批产妇死亡,医院曾因此被称为“死亡场所”、“产妇死亡之门”; 1847年塞姆尔韦斯通过对产褥热的研究,于1861年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原学观点和预防”而成为

2、医院感染研究的先驱;,Nightingale通过改善卫生条件,采取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病房通风、带手套等措施,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使伤病员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2.2%。,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提出感染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手、医疗器械、敷料进行传播,最早提出了消毒的观点,使手术感染率从45.7%降到15%;,2、医院感染的来源,交叉感染: 指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和探视者作为传染源,相互之间传播。 环境感染: 指感染来自污染的医疗器械、用具、药物、制剂和其他环境。 自身感染: 正常寄居于人体的病原体,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或治疗等为病原体提供了侵入门户而发生的感染,3、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可呈暴发,但可通过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教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 内源性感染由于发生机理较复杂,涉及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目前难以预防。,4、医院内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三者构成感染链。,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环节,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

4、,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传播链,(1)感染源 感染的来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病原 微生物 自然生存 繁殖及 排出的 场所 或宿主,(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原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染感院医,传播途径-空气传播,定义: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来传播。 飞沫型 飞沫核型 菌尘型 医源型,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不经媒介)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

5、过媒介物(如污染的手及器械等)传给易感者。 侵入性操作:是医院中特有的传播方式,较常见,物品,直接感染,间接感染,接 触 感 染,传播途径-血液/体液传播,血液、血液制品、输液制品在采用、制作、包装、运输、保存、输注等操作过程中遭污染而造成感染。,(3)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1、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疾病的病人 2、侵入性诊断治疗的病人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的病人 4、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 5、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者 医院患者既可能是感染源也是易感宿主 宿主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定植的数量、部位与宿主正常的防疫功能,5、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6、1、浸入性诊疗手段增加 2、使用免疫抑制剂 3、大量抗生素的开发与普及 4、易感病人增加 5、环境污染严重 6、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6、常见的医院感染,(1)肺部感染 (2)尿路感染 (3)伤口感染 (4)病毒性肝炎 (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7、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住院病人中凡有 气管插管 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 留置导尿 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 老年病人等 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医院感染的危害,1、延长病人住院日,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国内统计医院感染浪费达50-100亿人民币/年。美国每年处理院内感染费用超过40亿美金。 2、医院感染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与

7、安危,甚至对医院声誉与社会安定均造成重大影响。,预防医院感染,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们有消毒隔离制度吗? 我们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吗? 谁在执行?他们怎么在做? 我们监督、落实了吗? 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主观问题? ,二、护士在感控中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WHO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即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实际上这些都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可见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护理工作者应该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而搞好护理管理是这一问题的核心。护理管理中的质量标准很多都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如:消毒隔

8、离制度、病房管理制度、基础护理制度、护理人员的规范要求、监护病房质量标准、手术室质量标准、供应室质量标准等。因此护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优劣,因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是医院两个既相互协作有互相交叉的管理部门。,认知不足,观念落后 操作不当或用物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空气消毒效果不理想 手的污染,三、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认知不足,观念落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医院管理的一项任务,但一部分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领导及个别部门的事,对管理制度不能长期坚持执行,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范围模

9、糊不清等。 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相关理论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晰,常用物品消毒技术不熟练以及常规物品监测方法不够准确等。,操作不当或用物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最常见的有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切口 感染。主要是由于导尿时没有严格执行无操 作,留置导尿时间过长,集尿袋更换不及 时,尿管脱落后不严格消毒又重新插入;给 氧装置没经严格消毒或被污染;换药时无菌 观念差,换药用物被污染或过期等,环境污染,地面及用物污染 空气污染: 通风设施不足或通风时间不够,未及时清洗空调机的隔尘网; 没有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病区的人流量增多,尤其是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以及带菌者来病房探视; 护士未坚持湿扫

10、床,清洁工未用湿式方法清扫病房等。,空气消毒效果不理想,紫外线是医院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如果房间不清洁,灯管有灰,更换灯管不及时,照射时间不够或照射时有人频繁进出等均达不到消毒效果。,手的污染,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如不及时、认真洗手或洗手后用污染的毛巾擦手;在进行各种注射时只注意注射器、针头、输液器以及注射部位的消毒,而忽视了在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病人操作之间的洗手。因此,护士带菌的双手就成了传播细菌的工具。,(一)转变观念 (二)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三)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四)控制院内感染临床方法,四、对策,全员参与:上到院长下到清

11、洁工人都必须参与。管理部门、临床科室、手术室、供应室、监护病房、门诊、急诊 严格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用垃圾管理制度、手术室管理制度 注意细节:感染的概念很简单,但内容涉及面广,相关部门多,观念更新快,但真正要落实好这一工作是要加强细节的管理。比如:洗手、垃圾的分放、被服放于地面、地面清扫的方法、备皮 自我保护:我们在易感的环境中,我们接触是易感染物品,我们超负荷的工作。护士针刺伤,阳性病人血液的污染,洗手的不到位等等。,(一)转变观念,病房护士的职责,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包括正确洗手和隔离技术; 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发现任何感染的征兆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当医生不能立即赶到,而患者又表现出传染病征象

12、时,应隔离患者,收集培养标本; 限制患者与探视者、工作人员、其他患者或诊断治疗器械的接触时间; 保证提供安全和充足的病房设备、药物、护理物品。,(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考核,1、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2、参加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2、参加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化 参加医院感染培训班,学习医院感染先进经验和好的方法,改进不足之处。 由院感染科人员和护士长对清洁工进行业务培训,要求他们掌握正确的清扫方法和用物清洁消毒方法。 加强护理人员个人卫生的管理,如保持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及各种器具等清洁和合理使用等。,1、贯彻消毒隔离

13、制度,严把消毒灭菌质量关。 2、重点科室的管理 3、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 4、减少侵袭性操作 5、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6、重视监测工作 7、强化病房管理,加强护患合作 8、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缩短往院时间 9、标准预防,(三)落实管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1、贯彻消毒隔离制度,严把消毒灭菌质量关,护理人员管理 医疗用品消毒灭菌管理 使用中消毒剂管理 空气消毒管理 环境消毒管理 终末消毒管理,护理人员管理,1.按卫生部职业服装要求穿戴整洁,定期更换,不戴耳坠,不穿拖鞋、不穿工作服就餐、入厕。 2.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 3.工作人员保持清洁,采用流动水洗手,手指甲短,不涂指甲油

14、,不戴戒指。肥皂干燥存放,擦手巾每日消毒更换。 4.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ICU、烧伤病房、肠道门诊应配置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空气消毒管理,类、类环境采用动态空气消毒。 类环境中的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采用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通风、湿拖、保持室内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 空气消毒机的应用: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静电除尘空气消毒等 紫外线、臭氧和化学消毒:一过性,无人时使用。,环境消毒管理,1.医疗区环境清洁、整齐,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清楚。 2.操作台(盘)、治疗车每日使用前必须用清洁抹布擦拭。 3.三区用物分开使用,抹

15、布、拖布分区浸泡消毒,固定放置,标记清楚。 4.不得在走廊清点污物、污布,湿式扫床做到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毒,并清洗晾干。,终末消毒管理,1.每次检查、治疗结束后对环境、用品和手应进行相应消毒处理。 2.病人出院后床单应进行终末消毒,病床、桌椅(柜)用消毒液擦洗,热水瓶、面盆、脚盆、便器、痰盂等分别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备用。,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管理(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

16、,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管理(2),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2、重点科室的管理,根据各专科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从布局、洁、污流程提出合理建议,使无菌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布合理,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路线不逆行、不交叉。严格执行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