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421328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神经后根选择性截断术后的康复(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瘫的定义:,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 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 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发病率:,世界范围内约1.5-4,平均约为2 美国 4 英国每年约发生Cp患儿2000名 韩国 2.7 我国1.8-4 (1.92) 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并有增高趋势,病因,病理生理学改变,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表现为主 不随意运动型以基底节病变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共济失调多见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 痉挛性偏瘫主要是对侧脑损伤 从原因分析病理变化主要有:发育障碍及脑损伤,主要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及小脑。,分型和临床表现,分型 1、 1988年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

2、会:按临床表现分8型,按瘫痪部位分7型 2、 2004年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临床表现分5型,按瘫痪部位分5型 3、 2006年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临床表现分6型,按瘫痪部位分5型(最新分型),分型,按临床表现 痉挛性 不随意运动型 强直型 共济失调性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按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分型,临床表现,不论哪种类型的脑瘫,均具有非进行性 脑损伤或发育障碍的特点。 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 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直立 (矫正)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 力异常为主。,临床表现,两腿成剪刀状,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角弓反张,头极度后垂,足跖屈

3、,1)痉挛型(spasticity):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占60 -70病变波及椎体束系统其临床特点是: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张力高,下肢伸肌张力高,头、颈、躯干部的姿势异常。缺少四肢的灵活性运动,易出现关节挛缩和变形,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临床表现,2)不随意运动型(athetosis):约占20,病变主要累及锥体外系,由于肌张力的变化,患儿出现难以控制的不随意运动。肌张力成动摇状,运动为非对称性,姿势的固定能力差,缺乏平衡反应。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表情异常,常因情绪变化使症状加重。,临床表现,3)僵直型(rigidity):很少见,为锥体外系受损所致,表现为肌张力显著增高

4、,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临床表现,4)共济失调型(ataxia):此型临床较少见,病变主要累及小脑,表现为上下肢动作不协调,辨距不良,步态不稳。肌张力常在低紧张和正常之间动摇,关节活动度超常,临床表现,5)肌张力低下型(atonia):全身肌张力低下,关节范围增大,无站立行走能力肌张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可变为手足徐动型和痉挛型。,临床表现,6)混合型(mixed):患儿多为痉挛加手足徐动,大关节有挛缩和变形的可能,患儿原始反射残存。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临床表现,身体状况的评定 患儿的身体素质 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 运动障碍与感知觉障碍有关 合并智力落后,肌张力评定,静

5、止性肌张力评定 姿势性肌张力评定 运动性肌张力评定 异常肌张力的几种表现 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增高,肌力的评定,局部或全身不同程度的极力降低 对不同肌群的评定 评定中所检查的运动方向 通常检查的运动肌群 常用的肌力检查方法,关节活动度评定:,决定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评定方法: 头部侧向转动试验 肩弹回试验 围巾征 腘窝角 足背屈角 跟耳试验 股角(内收肌角) 牵拉试验 3. 对变形与挛缩的评价,反射发育评定:,原始反射 姿势发射 平衡反射 背屈反射 病理反射,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一)基本原则,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综合性康复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符合儿童发育特点及需求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积极

6、推进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康复治疗方法与技术,(二)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 PT),1、运动疗法,(1)治疗原则: 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运动模式,逐渐完成运动的协调性; 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 增强肌力; 对于功能障碍的处理; 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管理; 根据需求采用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技术。,采用的技术,Bobath法 Vojta法 Temple Fay法 Domain法 Brunnstrom法 Rood法 PNF法 引导式教

7、育(pet) 上田法(相反神经兴奋抑制法) Phelps技术,运动再学习 渐增阻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 关节松动技术 减重步态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 限制诱导的运动疗法(强制性治疗 ) 借助于辅助器具的训练,(3)促通运动功能 促通头部控制能力 促通躯干控制能力 促通坐位控制能力 促通翻身运动能力 促通用上肢负荷体重能力 促通四点支持体位及四爬移动能力 促通膝立位、立位控制能力 促通步行控制能力 (4)针对异常表现 整体异常姿势 局部异常姿势 异常运动模式,(5)不同类型脑瘫 (6)根据运动的特异性 任务导向性训练 ( task - oriented training) (7)从多系统

8、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软组织柔韧性、骨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心肺功能等,采用的技术,(8)遵循运动技能的特点 (三个阶段) (9)以难易恰当的主动运动为主 (10)反复强化训练 (11)肌张力调整、肌力训练和体能训练结合 (12)运动疗法的类型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诱导运动 运动感知与运动认知,采用的技术,Bobath疗法(神经发育学疗法),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脑瘫患儿根本问题是由于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中枢性抑制)而导致的异常。因此,Bobath 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治疗技术:Bobath法、Vojta法

9、、引导式教育等。,抑制手技 (关键点的控制) 促通手技 (矫正反射、平衡反应) 刺激本体感受器 和体表感受器手技,根据患儿状况 和治疗目标, 采用不同手技。,Bobath 疗法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辅助用具,如玩具、垫子、三角垫、圆滚、Bobath 球、重心移动板、平衡板、站立位训练架等。,关键点的控制(抑制),关键点的控制,刺激性手技,小婴儿的基本训练模式,选择性脊髓神经后跟切断术,SPR已被公认为当前缓解脑性瘫痪痉挛效果最确切的手术。 SPR手术的适应症:主要适用于痉挛性脑瘫。 年龄:3岁以上,4-6岁为适宜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学习、交流能力较好 肌力:单纯痉挛,肌力在3级以上者,术前脊柱及

10、四肢有一 定的运动能力 临床症状:同时存在上肢及下肢等多关节痉挛。上肢表现 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垂腕,下肢屈髋、屈膝、尖足畸形。 临床体征:受累关节主被动运动范围、姿势异常(交叉腿、 马蹄足、内翻足、髋关节屈曲) 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腱反射亢进或痉挛,通常以 踝痉挛为主,禁忌症,智能50或4岁前不会坐或者8岁前不会扶站 僵直表现为主,肌张力低下,肌力差,运动功能不良者 手足徐动、震颤、共济失调和扭转痉挛者 有重度的固定挛缩畸形 有心、肺、肾发育畸形者或脊柱严重畸形和脊柱不稳者,SPR手术后肌张力的变化,术后肌张力下降和肌力不同程度减低,使 患者在原有痉挛状态下已获得的运动及平衡功 能发

11、生扰乱,许多术后病人运动功能发生变 化;SPR术后病人新的运动模式建立与新的平 衡感觉完善,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手术后的康复评定,肌张力:按照Ashworth方法评定髋屈曲、髋内收、膝屈曲、 踝背屈 肌力:按照Lovter肌力分级评定髂腰肌、股四头肌、臀大肌、 臀中肌、股二头肌、 腘绳肌、小腿三头肌 关节活动度: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曲角、髋外旋角姿势转 换能力:仰卧位-坐-爬行-跪立-蹲位-站立位 平衡能力:坐位平衡能力、跪位平衡能力、立位平衡能力及单 腿立位平衡 步态评定: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鸭步、剪刀步、膝反张、 屈膝屈髋步态、,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早期(术后3周以内) 1

12、-3天:以轻柔的动作按摩双下肢,被动活动足趾及踝 关节,做下肢的等长收缩,每次20min,每日2 次,将肢体置功能位。 3天-3周:双下肢的被动活动:髋、膝、踝关节的屈曲 与伸展,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每次15min,每 日2次,逐渐行双下肢的主动运动髋、膝、踝 关节的屈曲与伸展,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直腿 抬高、直腿后伸;抬臀。每次15min,每日2次。 练习垫上运动和桥式运动,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期(术后4-6周) 3-4周:带腰围,坐立:训练坐位平衡和躯干调节能力,要求抬头、挺胸、躯干直立位,每次15-20min,每日2次。同时行双下肢的主动活动(同上)每次30min,每日2次 4-6周:带腰围

13、,下地:搀扶或靠墙站立,上身平直,髋、膝关节伸直,两腿稍分开,腿平放于地,每次15min,每日1-2次。下蹲-起立训练:双手扶持或脱手,每次15-30min,每日2次。在站立的基础上扶持患儿做迈步训练,或应用学步车、拐杖、双杠训练迈步,每次15-30min,每日2次。本来有行走能力的先在平地上做行走训练,注意行走姿势的纠正,每次15-30min,每日2次。在此基础上,利用平衡板、上下坡道、楼梯做行走训练,不断调节躯干和四肢的姿势和位置,锻炼重心平衡。每次15-30min,每日2次。,手术后的康复治疗,重点: 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包括利用骨盆、下肢、肩、肘或双手作控制点协助重心转移

14、; 垫上的移动训练; 坐位转移坐-站-弯腰-踏步等 肌力训练 加强负重肌肌力训练以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为主 方法:患者坐在床边,腰背挺直做屈膝、伸膝抗阻力训练;足主动背屈;蹲站;坐位踏车训练;阶梯练习 3. 站立及行走训练:伸髋伸膝状态下站立,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后期(术后6周) 带腰围,行综合训练,每次30-60min,每日2次. 第一节:仰卧,压住双腿或双脚,收腹抬头做起 第二节:俯卧,翻身至仰卧,再翻身至俯卧 第三节:坐位,两臂上举,放下 第四节:爬行训练,行腹爬,再手膝着地爬,最后手足着地爬 第五节:跪位,两臂向前撑地,向后上发抬起一腿,左右腿交替进 行 第六节:俯卧,头、两臂及两腿向后上抬,腹部着地,似小鸟飞 行状 第七节:平地及阶梯行走,手术后的康复治疗,重点:着重解除挛缩,进行重心转移、肌力训练、协调性运动及站立行走训练。训练项目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膝关节过伸(膝部控制力差,肌力不足):训练股二头肌练习;下斜坡练习;身体前倾推物行走;膝部控制运动 髋和膝关节弯曲(肌力弱、平衡差和肌腱挛缩):下肢做抗重力的肌肉强化训练,如上下斜坡、跨越障碍物;平衡训练;牵伸挛缩肌腱 提膝过高(控制能力差,关节感觉差):加强左右交替感,如踏车;加强重量感的训练,敷沙袋行走和跑;加强中线注意力;利用视觉控制关节活动,如镜前训练步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