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脑干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21233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脑干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脊髓、脑干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脊髓、脑干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脊髓、脑干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脊髓、脑干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髓、脑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脑干(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髓和脑干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主讲:成家茂 大理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The world is a ladder for some to go up and others to go down. 世界好似梯一把,有人上去有人下。,脊髓 spinal cord,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掌握脊髓节段与髓椎对应关系。 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位置: 脊髓的外形:,“1、2、3”,1个圆柱: 2个膨大: 3对沟裂:,颈膨大: 腰骶膨大:,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位于第5、6颈椎水平(C5T1节段),位于第12胸椎水平(

2、L2S3节段),有脊神经前根出脊髓,有脊神经后根入脊髓,脊髓的沟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脊髓圆锥和马尾 conus medullaris and cauda equina,马尾,脊髓圆锥,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与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整条脊髓共有31个节段。,颈段,8节(C 18),胸段,12节(T 112),腰段,5节(L 15),骶段,5节(S 15),尾段,1节(Co), 髓椎对应关系:,脊髓部位 脊髓节段 比同序数椎骨 高出的椎骨数 颈脊髓 上部颈脊髓C 0 下部颈脊髓C 1 胸脊髓 上部胸脊髓T 1 中部胸脊髓T 2 下

3、部胸脊髓T12 3 腰脊髓 L 平第1011胸椎 骶、尾脊髓 S、Co 平第12胸椎、第1腰椎,髓椎对应关系口诀: 意义:,上部颈髓正相对,下颈、上胸高一位, 中胸高二下胸三,腰髓十、十一胸椎, 骶髓、尾髓存在处,十二胸椎、一腰椎。,椎骨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椎骨,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概况: 灰质:,腔、灰、白、网。,后角(后柱) 中间带 前角(前柱) 灰质连合,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gray commissure,前角 anterior horn,后角posterior horn,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侧角 lateral horn,1、后角,1)后角边缘

4、核:,2)胶状质,3)后角固有核:,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2、中间带,1)胸核 nucleus thoracicus:,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2)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3)中间外侧核 intermediolateral n.:,在T1L3段侧角内,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4)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3、前角:,由运动神经元组成。,1)内侧群:纵贯脊髓全长,支配躯干肌,2

5、)外侧群:只存在于两个膨大处,支配四肢肌,前角内侧群,前角外侧群,4、灰质分层:,Rexd板层,共10个板层。,层,后角边缘核,层,胶状质,、层,后角固有核,层,中间神经元,位于后角颈部,层,后角基底部,仅见于颈腰膨大,层,中间带,、层,前角,层,中央管周围,白质,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1.薄束和楔束:fasciculus gracilis & cuneatus,薄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

6、体感觉、精细触觉。,楔束,位置: 起止: 特点: 功能:,位于后索中,薄束在内侧,楔束在外侧。,薄束起于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楔束起于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同侧上升,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置: 起止: 特点: 功能:,位于前索及外侧索中,起于后角缘层及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在对侧前索及外侧索中上行,最后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交叉,对侧上升,交叉过程中上升了12个脊髓节段,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略触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3.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位置: 起止: 特点: 功能:,皮质脊

7、髓前束:前索中前正中裂两侧。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后部。,起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大部分在延髓交叉,传递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四. 脊髓的功能,(一)传导功能,通过上、下行纤维束传导神经冲动。,(二)反射功能,通过脊髓内部的神经元联系,完成反射,如腱反射等,脑 干 brain stem,掌握脑干的组成、位置和外形。 掌握第四脑室位置,构成和通连关系。 掌握脑神经核和重要的非脑神经核的位置和机能联系。 掌握脑干内重要传导束的名称、位置和功能。,一. 概述 introduction:, 脑与脑干: 脑干的位置:,脑干位于颅后窝,上接间

8、脑,下连脊髓,前为枕骨斜坡,后接小脑。有中脑、脑桥、延髓三个部分。,二.脑干的外形及第四脑室:, 脑干外形: 1. 脑干腹侧:,中脑: 脑桥: 桥延沟: 延髓:,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动眼神经,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三叉神经,、三对脑神经,前正中裂、锥体及锥体交叉、橄榄、前外侧沟()、后外侧沟(、),2. 脑干背侧:,中脑: 脑桥: 延髓:,上、下丘、滑车神经。,第四脑室底的上半,开放部: 闭合部:,第四脑室底的下半,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 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位置: 构成:,位于脑桥及延髓后方与小脑之间。,底: 顶:,菱形窝,上部

9、: 中部: 下部:,上髓帆、小脑上脚。,小脑。,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由软脑膜、血管与室管膜构成),通连关系:,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向两侧:经第四脑室外侧孔通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向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孔通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 。,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上界:小脑上脚; 下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1. 构成:,2. 结构:,界沟内侧:内侧隆起 界沟外侧:前庭区,上部: 下部:,面神经丘(展神经核),内侧:舌下神经三角 外侧:迷走神经三角,,外侧有听结节。,正中沟,内侧隆起,界沟,前庭区,听结节,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

10、神经三角,蓝斑,脑神经连脑部位,动眼神经oculomotor n.,滑车神经trochlear n.,三叉神经trigeminal n.,展神经abducens n.,面神经facial n.,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 n.,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迷走神经vagus n.,副神经accessory n.,视神经 optic nerve,三.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内构的特点:,脑桥及延髓上部中央管敞开形成第四脑室,脊髓中央 灰的质变成了室底灰质。,许多纤维束在脑干中交叉改变了脊髓原来的灰白质界限,增大了网状结构的

11、区域。,脑干中灰质不再是连续的柱状而是分散成许多灰质团块(神经核),有脑神经核及传导中继核。脑神经核排列成6个机能柱。,脑神经核的排列:,1. 以界沟为界,内侧为运动性脑神经核,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 2. 具体排列:,正中沟,躯体运动核(4),内脏感觉核(1),特殊躯体感觉核(2),一般内脏运动核(4),特殊内脏运动核(4),一般躯体感觉核(3), 脑神经核:,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4)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延髓:、三叉神经脊束核。 (7) 、疑核、下泌涎核、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副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 (7) 三叉神经脑

12、桥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泌涎核。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特殊脑神经核小结,疑核 :经 、三对脑神经支配咽喉肌。 :舌前2/3的味觉。 孤束核: :舌后1/3的味觉、一般感觉及咽喉部感觉。 :颈、胸部及腹部大部分器官的一般感觉。, 非脑神经核:,1. 薄束核与楔束核 nucleus gracilis and cuneatus :,薄束,楔束,薄束核nucleus gracilis,楔束核nucleus cuneatus,内侧丘系交叉,2.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位于延髓橄榄的深方,与大脑皮质、脊髓、红核、小脑等相联系,参与对运动的控制,尤其

13、对运动的学习记忆起重要作用。,下橄榄核,小脑下脚,3. 脑桥核 pontine nucleus:,散在于脑桥基底部,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大脑皮质与小脑联系的中继站,与运动协调有关。,脑桥核,小脑中脚,小脑中脚,4. 顶盖前区 pretectal area : 5. 红核red nucleus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水平,,接受上丘臂的纤维,,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发出纤维至动眼神经副核,,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位于中脑的上丘平面,,接受小脑和大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到脊髓、下橄榄核,,参与控制运动。,红核red nucleus,6. 黑质 substant

14、ia nigra,位于中脑的脚底与被盖之间,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与纹状体有往返联系。参与运动调节,损伤引起震颤麻痹。,黑质,黑质,7. 下丘(中央核):,位于中脑下丘的深方,接受蜗神经核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冲动,完成听反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8. 上丘(核):,指中脑上丘深方呈灰白质交替成层排列的结构,接受视束、下丘和脊髓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脊髓和脑干,完成视听反射。,上丘灰质层, 白质:,1.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起止行程:,薄束核楔束核,延髓中央管腹侧 、锥体后方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延髓:锥体后方,中线两侧,脑桥

15、:穿斜方体,中脑:红核背外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内 侧 丘 系,2.脊髓丘系:spinothalamic lemniscus,起止行程:,脊髓丘脑束延髓:下橄榄核背外侧脑桥:内侧丘系外侧中脑:内侧丘系背外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及痛温觉。,3.锥体束: pyramidal tract,起止行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锥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3/4交叉,1/4不交叉,锥体交叉,脑神经运动核,6对半:双侧支配。,1对半:对侧支配。,延髓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底中3/5,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功能: 传导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到达脑干和脊髓。,锥体束,4.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起止行程:,蜗神经核脑桥被盖腹侧交叉(斜方体)外侧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下丘核下丘臂内侧膝状体。,特点: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到同侧的外侧丘系中。,功能: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对侧为主)。,5.三叉丘系: trigeminal lemniscus,起止行程:,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左右交叉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相毗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头面部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