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1749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的威胁。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取得 的胜利。 2.内容 (1)农业:实行 ,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余粮收集制,国有化,(3)商业:取消 ,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 和实物分配制。 3.特点:兼有“战时”和“

2、 ”两种特色。 4.评价 (1)积极:为红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巩固了 。 (2)消极:不是向 道路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 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农民,2.实施: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农民可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 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恢复

3、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 4.终结:斯大林上台后,经过 和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 。,1921,粮食税,国有化,租让的方式,货币流通,按劳分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 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 的正确道路。 6.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 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 存在。,迅速恢复,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市场作用,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形式,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 正式成立。 (2

4、)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 的封锁包围之中。 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 的确立。 3.表现 (1)经济上 工业政策:优先发展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斯大林,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模式,重工业,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 ,实行高度集中的 。 农业政策:推行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

5、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 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 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公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行政命令,高度集权,5.影响 (1)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 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工业化,反法西斯战争,计划经济体制,(2)弊端 政

6、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6.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

7、义法制。,重工业,农民利益,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废弃 ,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斯大林模式,收购制,自主权,部门管理体制,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 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 运用经济手

8、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计划管理,经营自主权,军事,军备竞赛,(2)措施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以 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调整 。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

9、的失控和 。,市场,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结构,苏联的解体,重理解,1.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忽略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应用。 (3)工业经济发展以自主生产为主,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 (4)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国有企业为主要依托。,2.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

10、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1921年,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27年之后,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 (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带有一定的盲 目性。,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列宁领导下

11、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地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1920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苏联秘史“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主题一,材料

12、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析】第(1)问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由“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可得出该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由“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可得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由“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由“50多起大

13、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得出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1)问题: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2)新:农业方面,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

14、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深化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从“剥夺年代”到“修补蜕变”“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改革,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

15、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主题二,材料二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得出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据材料一“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