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1733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01光和光的传播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光和光的传播,学好光学课的重要意义,当今科研前沿的热门学科 光学课程是众多光学方面课程的基础启蒙课程 如:激光原理与技术,量子光学,信息学光纤光学,集成光学,光谱学,光子开关术全息光存储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原理,非线性光学,晶体光学,原子光学,光电信号检测技术等, 1.光和光学,人类感官接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量中至少有90以上通过眼睛。 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年青学科。 激光器诞生后,光学开始了迅猛发展,成为科研前沿极为活跃的学科。,1.1光的本性,光学发展的简史(五 个 时 期),一、萌芽时期 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经历大约2000年 面镜、眼镜和幻灯等光学元件

2、已相继出现,二、几何光学时期 1500-1800,大约300年,1、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2、研制出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3、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占据了统治地位 4、对折射定律的解释是错误的,亦即:光在光密媒质中的速度较大,折射定律:,三、波动光学时期 1800-1900,近100年 1、杨氏利用实验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干涉现象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 3、菲涅耳公式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 4、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证明光是电磁波 5、傅科的实验证实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6、波动光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光的波动说战胜了光的

3、微粒说,四、量子光学时期 1900-1950,近50年 1、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 黑体辐射问题 2、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 光电效应问题 3、光的某些行为象经典的“波动” 4、另一些行为却象经典的“粒子”,光的两种互补性质:,传播过程中显示波动性,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显示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本性,五、现代光学时期 从1950年至今,1、全息术、光学传递函数和激光的问世 是经典光学向现代光学过渡的标志 2、光学焕发了青春,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 飞速发展 1)智能光学仪器 2)全息术 3)光纤通信 4)光计算机 5)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方法,1.2、 光源

4、与光谱,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其中: 频率: 真空中的光速: 对应的频率范围:,光源,2)光强: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光功率, 或者说,光的平均能流密度。 3)光强表达式: , 分别是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率 分别是真空介电常数和真空磁率,在光频波段 故,真空中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可得: 在不同媒质中有: 在相同介质中有:,4)相对光强: 注意: 光强是一个平均值,5)光强定义为一个平均值的原因,响应时间:能够被感知或被记录所需的最短时间 人眼的响应时间: 最好的仪器的响应时间大约: 光波的振动周期: 人眼和接收器只能感知光波的平均能流密度 有实际意义的是光波的平均能流,光 谱,1)单色光:仅有单

5、一波长的光叫单色光,否则是非单色光。 2)谱密度: 3)光谱:谱密度随波长变化的分布曲线 4)连续光谱:光谱随波长的变化分布连续叫做 连续光谱,5)线光谱:光谱集中在一些分立的波长区间的 线状谱线,就叫线光谱。,谱线宽度:每条线光谱在其半强度值处的波长间隔 称为谱线宽度。越小表示光波的单色性越好,连续光谱,线光谱,1.3光学的研究对象、分支与应用,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以及它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的学科,几何光学:,(尺度相对光的波长大得多,从而其波动效应不明显),波动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的学科(干涉、衍射、偏振),量子光学:,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分子、原子尺度),近代光学:,激光、全息、傅

6、利叶和非线性光学,从光的直进、反射、折射等基本实验定律出发,研究成像等光的传播问题,2光的几何光学传播规律,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1.1 几何光学三定律 1.2 全反射定律 1.3 棱镜与色散 1.4 光的可逆性原理,光在均匀媒质里沿直线传播。,2.1 几何光学三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例:物体的影子, 针孔成像,例:海市蜃楼(mirage),海市蜃楼(mirage)是一种折光现象,由于靠近表面竖直方向上空气密度的剧烈变化,使得一些远处的物体在一定区域形成图像以代替其真实位置。这些图像是扭曲的,倒转的或是摇摆的。,空气密度与气压、温度和水蒸气含量密切相关。,下蜃景(Inferior mir

7、ages) 出现在真实物体的下方;,上蜃景(Superior mirages)出现在真实物体的上方。,(2)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反射线与折射线都在入射面内,注意:1) 称为媒质的绝对折射率 2)折射率较大的媒质称为光密媒质, 折射率较小的媒质称为光疏媒质 3)适用条件:反射和折射面积远大 于光波长时上述定律才成立,斯涅尔定律(W.Snell), 介质折射率不仅与介质种类有关,而且与光的波长有关。在同一种介质中,长波折射率小,短波的折射率大。,解:,水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为,根据折射定律,有,例题1 在水中深度为y 处有一发光点Q,作QO垂直于水面,求射出水面折射线的延长线与QO交点 的深度 与入

8、射角 的关系,上式表明,由Q点发出的不同方向光线,折射后的延长线不再交于同一点。,但对于那些接近法线方向的光线,若忽略 的高阶小量,则,这时 与入射角 无关,即折射线的延长线近似地交与同一点 ,其深度为原发光点深度的,例2 用作图法求任意入射线在球面上的折射线,证:,(1)正弦定律于HCM,(2)三角形相似, HCM和MCH,当光线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折射光线消失,光线全部反射,此现象叫全反射。,2.2 全反射定律,全反射临界角:,的空气对于 的玻璃,临界角,全反射的应用-全反射棱镜,利用全反射棱镜改变光线方向,比用一般的平面镜,能量损失要小

9、得多。,参见P15图1-7,全反射的应用-光学纤维,(1)棱镜:由透明媒质做成的棱镜体称为棱镜 (2)三棱镜:截面呈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 (3)主截面:与棱边垂直的平面叫做棱镜的主截面 (4)偏向角,2.3 棱镜与色散,折射率,求其最小值:,令,,且有,B,C,G,D,E,F,A,最小偏向角 的推导,可以得到:当,时,此时有:,带入折射定律:,有:,时,,介质折射率不仅与介质种类有关,而且与光的波长有关。在同一种介质中,长波折射率小,短波的折射率大。一束白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上,在折射时不同波长的光将分散开来,这种现象叫做色散。,色散,棱镜光谱仪中的色散元件色散棱镜就是利用介质的这种性质,将含

10、有多种波长的复色光分散开来。,光的可逆性原理: 当光线的方向反转时,它将逆着同一路径传播,称为光的可逆性原理。,思考题 习题:1-4, 1-5, 1-10,1-11,1-14,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惠更斯: (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 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1629年出生于海牙。165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663年成为伦敦皇家学会的第一位外国会员。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是与牛顿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波面,波线,3.1 波的几

11、何描述 波动:扰动在空间的传播 波面: (1)在同一振源的波场中 (2)扰动同时到达的各点具有相同的位相 满足上述条件的振动轨迹称为波面或波振面。 球面波: 平面波: 波线:,波面与波线,球面波,平面波,3惠更斯原理,球面波,.,.,.,.,.,.,.,.,t + t波面,t 波面,ut,3.2 惠更斯原理的表述,S上的每一面元可以认为是次波的波源,,原理的优点: 提出了次波概念 原理的不足: 给不出新波面的强度分布 没有说明子波不向后传播的问题,惠更斯原理,3.3 惠更斯原理对反射、 折射定律的解释,如图所示,有:,设,,,则有:,即:,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3.3惠更斯原理

12、对直线传播问题的解释,几何光学的适用范围: 波长远小于空隙线度a,4费马原理,4.1 光程,均匀介质中有:,几种不同的介质中有:,折射率连续变化的媒质中:, 光在媒质中走过的光程等于 在真空中走过的几何路程,平稳(即极值:最小值、最大值或恒定值)的路径。,从Fermat原理导出。,4.2 费马原理的表述,Q、P两点间光线的实际路径,是光程(QP)为,Fermat原理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几何光学中的三,个重要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都能,4.3由费马原理推导几何光学三定律,Q,P,M,(1)反射定律,其中,(2)折射定律,作,共面( ),考虑从Q经折射面 上任一点 到P的光线,由 作 的垂线,垂足为,考虑由Q出发经 折射到达P的光线,(I),y,x,在 平面内,,令,故光程 总是大于光程 而非极小值。可见光程最短 的路径应在 平面内寻找,即折射光线在入射面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