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415760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含答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呈现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纲解读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重难点)3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思维导图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举例说明意义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补充点拨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区域之间,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具有协调一致的演化过

3、程。考向一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之间的关系(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1.D2.D解析

4、第1题,图中所示地区主要淡水资源种类为冰川,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并形成地表径流而逐渐消失,只有少量湖泊水体在地势低洼处存留,故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正确。由于该区域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且蒸发能力增强,年蒸发量也处于减少状态。A错误。该地河湖的主要补给水体为冰川融水,由于冰川水体已经基本消融殆尽,故图中河湖水量不会持续稳定增加。B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第2题,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涨和回落的一种自然现象,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两者都不能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故不能作为主要依据。D

5、符合题意。沿海地区的海拔低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A不符合题意。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B不符合题意。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C不符合题意。(2016全国文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5题。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6、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3.C4.D5.C解析第3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4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第5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考向二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2017全国文综)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

7、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68题。6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7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8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6.D7.C8.A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

8、向东递增,故选D。第7题,由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大,故选C。第8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水温较低,光照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沙能力减弱,使营养盐类丰富区位置偏西,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9(2016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

9、,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第(1)题,由图知,堪察加半

10、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1、1陆地自然带(1)形成(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由沿

12、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考向一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和分布(2017全国文综)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13、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答案1.B2.A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照片拍摄于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树发芽,因此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答案选B。第2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A。考向二结合区域位置考查自然带类型的判断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

14、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3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A解析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4(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答案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解析据图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10S15S之间,结合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1月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因此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稀树草原呈现出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到处草木枯黄,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考向三结合气候或植被分布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2015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5题。5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