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00012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爆炸方式 空中爆炸(air burst) 地面爆炸(land surface burst) 地下爆炸(underground burst) 水面爆炸(water surface burst) 水下爆炸(underwater burst)等 划分空爆和地爆的标准:以火球是否接触地面为准,接触地面为地爆;不接触地面为空爆。,评价方法: 用比例爆高(scaled height of burst)(h)表示 比高(h) = 爆炸高度(m)和当量(kt,千吨)立方根的比值来表示。,表3-1 不同爆炸方式的比高(h),爆炸景象,核爆炸时,产生特异的外观景象。除地下(水下)爆炸外,其

2、共同的特点是依次出现闪光(flash)、火球(fire ball)、蘑菇状烟云(mushroom cloud),并发出巨大响声。,图3-1 氢弹空爆蘑菇状烟云,地下核爆,图3-2 原子弹地面爆炸时的火球,图3-3 原子弹地面爆炸时的蘑菇状烟云,表3-2 核武器空爆和地爆时外观景象的特征,杀伤因素 分类 核爆炸时在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形成瞬时杀伤和剩余杀伤两类。 瞬时杀伤(instantaneous killing factor):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 在爆炸的几秒至几十秒之内。,剩余杀伤(residual nuclear radiation): 1, 放射性沾染。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

3、长时间。 2, 核爆炸释放的射线,使空气分子电离,形成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它的作用时间不到一秒钟。主要是破坏或干扰电子和电气设备。 30km高度以下大气层中的核爆炸,光辐射35%,冲击波50%,早期核辐射5%,放射性沾染10%。,一、光辐射 光辐射(light radiation)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几千万度的高温火球,它向四周辐射出光和热、占核爆总能量的35%左右,其杀伤作用取决于光冲量。 光辐射能量释放有两个杀伤脉冲。 第一脉冲为闪光阶段,持续时极短主要是紫外线 视力障碍。 第二脉冲为火球阶段,持续时间可达几秒至几十秒,能量占光辐射总量

4、的98%99%,主要是红外线和可见光,是光辐射杀伤破坏作用的主要阶段。,光辐射杀伤评价: 光冲量 (radiant exposure)光冲量是指火球在整个发光的时间内,投射到与光辐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单位是: 焦耳每平方米或焦耳每平方厘米(Jm-2、Jcm-2)。,二、冲击波 形成原理 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的空气层,形成球形空气密度极高的压缩区。随着压缩压的迅速向外运动,其后形成一个低于正常大气压的稀疏区。两个区域紧密相连,在介质中迅速传播,形成了核爆炸的冲击波(blast wave)。,图3-4 冲击波形成及运行模式图,冲击波的压力: 分超压、动压和负

5、压三种 压缩区内超过正常大气压的那部分压力称为超压overpressure); 高速气流运动所产生的冲击压力称为动压(dynamic pressure)。 稀疏区内低于正常大气压的那部分压力称为负压。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主要是由超压和动压造成。 压力上升时间越短,正压作用时间越长,则杀伤破坏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三、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initial unclear radiation)是核爆炸特有的一种杀伤因素,又称贯穿辐射(penetrating radiation),是核爆炸后最初十几秒钟内产生的射线和中子流,它占核爆总能量的5%左右。 杀伤作用特点:传播速度快 作用时间短 能发

6、生散射 贯穿能力强,一些物质对早期核辐射的半减弱层(cm), 射 线 14.0 10.0 25 2 3 3.2 中 子 13.8 10.3 11.7 5.5 9.7,射线种类 土壤 混凝土 木材 水 铁,产生感生放射性:土壤、兵器、含盐食品及药品中某些稳定性核素的原子核,俘获慢中子形成放射性核素。这种放射性核素称为感生放射性核素,这种放射性叫感生放射性。 剂量评价 早期核辐射剂量评价通常以吸收剂量表示,单位用戈瑞(Gy),中子有时选用中子通量表示,中子通量是指单位面积(m-2或cm-2)上的中子数。,四、放射性沾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核爆炸时大量放射性核素

7、,在高温下气化,分散于火球内,当火球冷却成烟云时,与烟云中微尘以及由地面上升的尘土凝对成放射性微粒。受重力作用向地面沉降,称放射性落下(radioactive fallout),简称落下灰。由此造成空气、地面、水源、各种物体和人体的沾染称为放射性沾染。,沾染成分 放射性落下灰由核裂变产物、感生放射性核素和未裂变的核装料三部分,主要发射、射线。 理化特性 (1)状态:落下灰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微粒,粒内放射性物质分布均匀。颜色与土壤有关。粒径大小与爆炸方式有关。 (2)溶解度:溶解度与落下灰的粒径大小,放化成分以及溶剂的酸碱度有关。水中溶解度较低,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较高。 (3)比活度:落下灰的比

8、活度,随其粒子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爆后1小时的落下灰,地爆的比活度为1071010 Bqg-1。,衰变规律: 爆后15000小时内,地面辐射级(即剂量率)的衰变可用“六倍规律”粗略计算,即时间每增加6倍,辐射级降至原来的1/10。 如某处爆后1小时辐射级为80cGyh-1;爆后6小时降到8cGyh-1;爆后12小时降到0.8cGyh-1。,沾染区划定 通常将0.5cGyh-1的地域定为沾染边界。 将地面沾染的严重程度划分为四级: 0.510cGyh-1的地域为轻微沾染区; 1050cGyh-1的地域为中等沾染区; 50100cGyh-1的地域为严重沾染区; 大于100cGyh-1的地域为极严重沾

9、染区。 人体或物体表面沾染用单位面积上的放射性活度表示(Bqm-2、Bqcm-2)。 物质污染用比活度表示(Bqkg-1、Bqg-1)。 空气或液体污染用放射性浓度表示 (BqL-1、Bqml-1)。,核武器伤概述,一、核武器的杀伤范围 核爆炸时三种瞬时杀伤因素的作用而使人员发生现场死亡(阵亡)和损伤的地域,称为杀伤区。 从爆心投影点到达能发生不同程度杀伤(杀情)的距离称为杀伤半径,其最远处称为杀伤边界。 从爆心向外,由近到远,人员所受损伤的程度,由重到轻,一般可将人员遭受杀伤的地域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四个杀伤区。 对开阔地面暴露人员杀伤半径均以致伤概率为50%计。,图 3-6 投向

10、广岛的原子弹“Little boy”,图3-5 日本长崎遭受核袭击惨状,二、伤类与伤情 (一)伤类,(二)伤情 各类损伤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 轻度损伤 不会丧失战斗力,可不住院治疗,但要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理和照顾。中度损伤丧失战斗力 多需住院治疗,预后良好。 重度损伤 将立即或很快丧失战斗力。经积极救治,预后较好,大部分可治愈。 极重度损伤 可部分治愈,大量死亡。,三、几种杀伤因素致伤特点 光辐射的致伤作用 直接烧伤:光辐射可引起体表皮肤、粘膜等烧伤,称为直接烧伤或光辐射烧伤。 间接烧伤:在光辐射作用下,建筑物、工事和服装等着火引起人体烧伤,称为间接烧伤或火焰烧伤。

11、光辐射的致伤作用,主要取决于光冲量的大小。,光辐射烧伤的特点(4点): 1.烧伤部位的朝向性,烧伤创面界线比较清楚。 2.烧伤深度的表浅性:光辐射作用时间的短暂,决定了烧伤深度的表浅。除近距离内可发生大面积深度烧伤外,多以度为主。即使发生度烧伤,也很少累及皮下深层组织。 3.特殊部位烧伤的发生率高 (1)颜面、耳、颈和手部等身体暴露部位最容易发生烧伤。 (2)呼吸道烧伤:是由于吸入炽热的空气、尘埃、泥沙、烟雾,甚至在燃烧环境中吸入火焰引起的。,(3)眼烧伤:光辐射性可引起眼睑、角膜和眼底烧伤。 4.闪光盲(flash blindness): 核爆炸的强光刺激眼睛后,使视网膜上感光的化学物质视紫

12、质被“漂白分解”,从而造成暂时的视力障碍,称为闪光盲。 不经治疗,在爆后几秒到34小时即可自行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对于执行指挥、飞行、驾驶和观测人员的影响较大。,冲击波的致伤的作用 冲击波损伤,简称冲击伤(blast injuries),是冲击波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各种损伤。 1.直接冲击伤 (1)超压和负压的直接作用,主要伤及心、肺、胃肠道、膀胱、听器等含气体或液体的脏器,以及密度不同的组织之间的连接部位。,如:超压挤压腹壁,使腹压增高,模隔上顶,下腔静脉血突然涌入心、肺、心肺血容量骤增;另一方面又压迫胸壁,使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压急剧上升。超压过后,紧接着负压作用,又使胸腔、腹腔

13、扩张。这样急剧的压缩和扩张,使胸腔内发生一系列血液动力学的急剧改变,从而造成心、肺、血管的损伤。 (2)动压的抛掷和撞击作用: 人体受冲击波的冲力作用后,获得加速度,发生位移或被抛掷(想象蚂蚁被风扇吹),在移动和降落过程中,与地面或其它物体碰撞而发生各种损伤。如肝、脾破裂,软组织撕裂,颅脑损伤,骨折,脱臼,甚至肢体离散。,2.间接冲击伤:由于冲击波的作用,使各种工事,建筑物倒塌,产生大量高速飞射物,间接地使人员产生的各种损伤,常见的有挤压伤、砸伤、飞石伤、玻片伤、泥沙堵塞上呼吸道窒息等。 冲击损伤临床特点 (1)多处受伤、多种损伤、伤情复杂,既有直接损伤又有间接损伤;既有外伤又有内脏损伤;既可

14、能是单纯冲击伤,又可能复合烧伤和放射损伤。 (2)外轻内重、发展迅速,重度以上的内脏损伤,因伤情急剧发展,代偿失调,可迅速出现休克和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伤员死亡。,早期核辐射的致伤作用 (详见急性放射病章节),也可能发生小剂量外照射生物效应。,放射性沾染的致伤作用 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损伤有三种方式: 1.外照射损伤:人员在严重沾染区停留,受到射线外照射剂量1Gy时,可引起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落下灰对人员的主要损伤。 2.内照射损伤:落下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当体内放射性核素达到一定的沉积量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 3.射线皮肤损伤:落下灰直接接触皮肤,当剂量5Gy时,可引起射线皮肤损伤。 在

15、沾染区停留较久而又没有防护的人员,可能同时受到三种方式的复合损伤。,四、影响核武器杀伤作用的主要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核武器的当量和爆炸方式 (二)人口密度和防护情况 (三)自然条件,1. 核武器当量:当量增大,总的杀伤范围随之增大,但三种杀伤因素的杀伤范围并非按比例增大的,其中光辐射增加最多,其次冲击波,而早期核辐射增加最少。 万吨以下核爆炸,以早期核辐射的杀伤半径最大,冲击波次之,光辐射最小 万吨以上核爆炸,以光辐射的杀伤半径最大,冲击波次之,早期核辐射最小。 50万吨以上因为现场死亡区域超过早期核辐射杀伤区域,所以基本上均是单纯烧伤和烧冲复合伤,

16、复合伤的发生比例,地爆时约占60%90%,空爆时约占30%50%。,2.核武器爆炸方式:空爆的总杀伤范围大于地爆,但四种杀伤因素的杀伤范围又不尽相同。 烧伤和冲击伤的范围空爆大于地爆,但近区内的伤情地爆重于空爆; 早期核辐射的杀伤范围地爆大于空爆; 放射性沾染:地爆时沾染地域较局限而严重,空爆时沾染地域广泛而较轻,比高越大,沾染越轻。,(二)人口密度和防护情况 人口稠密、大部队集结地区遭到核袭击时,造成的伤亡必然严重。 核袭击时,如人员准备充分,采取有效防护,则杀伤范围将比开阔地无防护的暴露人员大为缩小。,(三)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1)大气能见度低能缩短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的杀伤半径。 (2)冰和积雪的反射能增强光辐射的作用。 (3)核武器在云层以上爆炸,云层的吸收会削弱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对地面的作用;在云层下爆炸,则会增强光辐射对地面的作用。 (4)雨、雪能加速落下灰沉降,减轻空气沾染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