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动力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399051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行为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行为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行为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行为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为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动力(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 2、掌握需要的基本含义,了解其特征、分类。 3、记忆并叙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出简要评价。 4、掌握动机的含义和功能。 5、能解释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6、了解生理性动机的种类及其规律。 7、说明交往动机的意义。 8、理解成就动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说明成就动机的培养。,需 要,需要(need):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 特征: 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 要的种类,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Maslow)提出。 人的

2、需要是由五个(七个)等级构成。,需要层次论(Maslow,1968),需要层次论(Maslow,1968) 的基本观点 人有五种(后来变为七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按层次排列的,高一级需要的满足是以低一级需要的满足或基本满足为先决条件的。 所谓自我实现,用马斯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位音乐家必须创作乐曲,一位艺术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不然他就静不下来。人必须尽其所能,这一需要,我们可称之为自我实现。“显然,这种自我实现论并非主张个人主义,并非是自私自利的哲学。自我实现者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后

3、的自发性,对生活采取一种尽其所能的态度,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某种意义上自我实现者正如菩萨一样,他们都超越了功利,体现了一种“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对教师的启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动机的概念及理解,动机(motivation)是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推动力。 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动机与行为,动机与行为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行为 动机 动机 行为 行为 动机 行为 动机

4、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人类的生理性动机:主要有饥、渴、性、睡眠等。 人类的社会性动机:主要有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利动机等等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对活动的探索或好奇等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与动物皆有 Harlow(1950)以红毛猴为研究对象,让它们解机械谜。研究表明猴子不仅能解开搭扣,而且还能打开后又装好。猴子每次成功地解谜给它带来了满足感,并不需要获得其它报酬

5、,这是由于对解谜的好奇心所驱使。 外部动机或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 心理学家强调:“任何一种外部强制命令都会损害内部动机”(Bem,1972;Kelley,1973)。 Deci的一系列证实:高度的外部动机会妨碍高度的内部动机(Deci,1975,1980,1991)。 心理学家也指出,评价性奖励可以加强内部动机(如,“你真行!”),因为它代表着内部信息。但如果奖励意味着更强的控制,那么奖励更多地减弱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与创造性 Bruner(1959)不赞成奖优制度,认为它充满竞争。学生在竞争中冲锋陷阵,可能会取得成绩,但也可能产生消极因素,使学生过份看重分数,从而束缚了创造力的发挥。,相 关

6、 术 语(一),需要(need)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 当它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相 关 术 语(二),内驱力(drive) :当体内处于缺失状态时有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一种能量与冲动。 需要是内驱力产生的基础。,相 关 术 语(三),诱因(incentive):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与负诱因。 诱因是 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动机理论及意义,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强化动机理论及意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SR之间是直接联系,

7、不存在任何中间心理过程或中介环节。 人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强化。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成就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人们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取得较好成绩的内部驱力。 默里(H.A.Murray)1938年最早提出成就需要。 麦克利兰(D.C.McCelland)从宏观层次上对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 阿特金森(J.Atkinson)从微观上对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观,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利用总贸易额、电力消

8、耗量、煤的进口量等作为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如诗歌、戏剧、儿童读物、教科书等,作为成就动机的指数,然后再利用一套自己设计的编码系统,比较客观地评定成就水平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用公式表示: Ts=MsPsIs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成分: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因此有两种类型的人:求成型和避败型 。 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任务难

9、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于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就动机的训练(Kolb,1965),意识化。通过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 “失败”“目标”,尤其是“成就动机”。 练习。对前两个阶段的重复。 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往往是教师有意安排的特殊场合,它要具备学生可以自选目标、自己评价、体验成败等条件)。 内

10、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视窗3-1女性的成功恐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女性冠以“女强人”的名称,在一般人的眼中,女强人似乎是一个遥远而且不亲切的形象,许多男性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超过自己,成为所谓的女强人,许多女性自己也不愿做女强人,因为一旦成为女强人,她们就得承受事业家庭现方面的重担,同时还得承受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认同感。女性是否真的害怕成功?与成功的男性相比,成功的女性为什么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Horner(1968)采用TAT测量方法,对女性成就动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她采用的故事是:“第一学期未,安妮发现自己在医学院的班

11、上名列第一-“,就此让女性编故事,而对于男性,“安妮,则由“约翰“来代替。结果发现,65%的女大学生对女性线索表现出成功恐惧反应,而仅有9%的男大学生表现出对成功的恐惧反应。 Horner由此提出女性有一种害怕成功的倾向。她认为,女性害怕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性别角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害怕成功是一种与性别角色习得有关的稳定人格特征,女性担心成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失去女性魅力等,而且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一般认为女性是不应具有坚强独立并富于竞争精神的。Horner同时发现,女性害怕成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在竞争情境中,尤其是面对男性竞争对手时,女性特别容易害怕成功。 Horner的观点也引起了一

12、些不同意见.如Pephan(1976)指出,个体的性别角色概念可能比畏惧成功的倾向更多地影响了女性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F.Heider,1958)提出。 罗特(J.Rotter)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B.Wein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继行为有促动作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四因素,不同归因的不同影响,能力归因。成功:信

13、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 失败:丧失信心,听任失败的再次到来。 努力归因。成功:鼓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 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任务归因。成功 :要认真学习,以应付更难的任务; 失败 :埋怨客观,把成功寄托于较易的任务上。 运气归因。成功:只不过是侥幸,并不是真有水平; 失败:自认倒霉,祈求今后好运气能降临。,归因理论的应用价值,1、了解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班杜拉区分了两种期待 结果期待:个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个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动机理论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