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398874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第16课-交往之道(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往之道(一),言寡尤,行寡悔,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讨论,能够明白“言寡尤,行寡悔”的意义。 2、通过感知、品味,能够用“修己以敬”指导以后的人生规划。,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 反之,你在其位,谋其政,把你自己应该做的那个岗,先做好了,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而在其位要怎么谋其政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临天下,做任何一件事,没有薄厚亲疏自已心里定的那些个标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 义之于比,就用义做为比照,做为法则。无

2、适也,无莫也,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就是按照你的标准去做事。,过犹不及,处世之道的首要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将“过犹不及”。 其实,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握我们自己言谈举止之中的度。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我们每天都要做事,该怎样把握度呢?,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一向不鼓励那些巧言令色的人,特别能说,夸夸其谈,孔夫子说:“鲜以仁。”这种人有仁义心肠的少,找不着真正的仁者。 仁者,一定要积极地去做事,做事要敏锐,要做到,要有效,但是说话要小心。一定要慎于言,不要去说自已做不到的事。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也起码有人说

3、叫言多必失。,“老师,我要去做官了,您说,我得注意什么?” “你呀,带着耳朵闭上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这官也就做稳当了。” 孔子的学生,子张学干禄,就是做官,到社会上,担当点社会上的职务,去请教老师,说我得怎么样啊?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言寡尤,行寡悔,多见阙疑,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还是少说,则寡尤。怨天尤人,尤也是一种抱怨指责。 多见阙殆。光是想,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就迷惑了吗?你见得多

4、了,这种迷惑就少了。然后你做事要慎行其余,叫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思后行。则寡悔。让你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 “禄在其中矣。” 就能成功了。,篱笆上的钉子,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特别任性,跟家人经常摔摔打打。有一天他爸爸就想要给他找一个办法,就把这个孩子拉在了他们家的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你以后每跟家里人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你看看你发多少次脾气。”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他就嚷嚷一通,梆,自己敲一颗钉子,他就嚷嚷一通,梆,敲一颗钉子。,然后一天下来,自己一看,说“唉呀,一堆钉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按他父亲所说的做了。没有过多久,

5、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这一天说了多少个错话?跟大家发了多少火?”那怎么克制呢?父亲说,“你克制,你就一天争取不发脾气,你要能做到一整天没发一次脾气,那你把原来敲的钉子可以拔下来一根。”然后这孩子本来已经密密麻麻的发脾气钉了那么多钉子,后来一想,发一次就钉一根,这得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就学会了克制。,不断地克制,觉得真难。但他想把钉子拔光,就克制克制,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终于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觉得我已经学会了克制了。我可以不发脾气了。所以他就真正是发自内心非常欣喜地去找他爸爸。他说爸爸你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

6、发脾气了。那么他爸爸跟他来到了篱笆旁边,爸爸又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打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我们往“篱笆”上 钉了哪些“钉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寡尤,行寡悔?就是我们在做事之前你想想,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平复,你怎么样能够在此刻的这种隐忍中,去消弥你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在做当下一件事,哪怕是凭冲动做的一件事,都先想一想,再往远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就是他跟学生子贡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我们还是悄悄地多做一点事,不要把很多空话说在头里吧!,说话得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更重要的一点。 言寡尤,行寡悔,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懂礼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那么,什么叫做礼节呢?,孔夫子的礼节往往是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的,他就那样做了。比如说他路过穿丧服的人面前,还有盲人面前,不管这是一个年龄多大的人,年纪多轻的人,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一定要过,他就一定要小步快跑着跑过去。你不要在他们身边叨扰太久。不要惊扰了他的伤痛,你要悄悄地过去。这就是一种礼仪了。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大伙在一块喝酒,喝酒的时候多高兴啊,百无禁忌,热热闹闹,人都进进出出,孔夫子偏偏做

8、到所有扶手杖的人,什么人?老人。只有扶手杖的人都出去以后,他自己才出去。只要还有老人没出去,他就要在后面。,“老师,我想成为一个君子,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应该做些什么事呢?” “你就好好修炼你自己就行了” “啊?我修炼我自己就能对社会有贡献啊?怎么可能?” “你把自己修炼好,自然就可以帮助别人,有益于社会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就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他对子路说:很简单,四个字,叫“修己以敬”。 子路就听傻了,说就这四个字就当君子啦?然后就追问

9、:“曰:如斯而已乎?”子路特别不屑。就这样就行了啊?老师又多补充了一点,叫“修己以安人”。 这话说得好。修炼自己,不是为了自私啊,是为了可以安顿别人。也就是说,我自己好了以后,推己及人,我有能量帮别人。这行了吧? 子路觉得还不行。子路又说,“如斯而已乎?”这就够了啊?这回老师就要正式跟他理论理论。 老师觉得这还不够?你还想干嘛?所以老师跟他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篇)就是说尧舜在这件事情上还没做好呢,说你能够修炼自己,调养内心,让你的道德情操,可以去安抚天下百姓,去帮助别人,就这件事,连尧和舜还发愁呢!“病之乎”,还在这件事上发愁不知道怎么办呢,你觉得这还

10、不够吗?,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但是,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 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这就是“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止。”(论语.述而篇) 他说当我发奋图强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那当我自己看到有大欢乐的时候,当我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忘记忧伤和忧愁,那么就在这样一种发奋图强创造大快乐大幸福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生命已经垂垂老矣。,作业,今天的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感悟? 请以“修己以敬”为主题,结合自身实际,用A4纸制作手抄报,下周一上交给学习委员。,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