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398477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仁天教育学课件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教育思想 比较 郭仁天 15294662064 QQ779559467,教育命题: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论 赫尔巴特如何有效的传授知识 教学论 杜威-教育有目的吗 实用主义 阿普尔-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意识形态与教育,导 言,国外: 从起源上看,英语国家的“pedagogy”、法语国家的“pedagogy”和德语国家的“pedagogik”(教育学)均源于希腊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内发论) 中国: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 中庸 (外铄论),英国学

2、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

3、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学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以康德论教育为名出版。,中国: 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主要翻译东西方各国教育学制、学规。王国维则在授课之余为教育世界编译大量文章。该刊创刊不久,便全文连载他所翻译日人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外教育理论译著。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自此,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成为定制。,教育究竟是什么?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教育在于美德的形成。 柏拉图: 教育就是培养“哲学王”,学习即回忆。 夸美纽斯: 教育是把一切知

4、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卢梭: 教育是使人的天性得到率性的发展。 杜威: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不断地改造。,斯宾塞: “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赫尔巴特: 教育的目的是“德行”;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陶行知-学校是个小的社会,社会是所大的学校;-做中学,生活既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5、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石中英: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孙喜亭: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王国维,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

6、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王国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真正的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广义的教育定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定义: 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7、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教育活动”。,教育: 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直接首要目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专门性 制度性,思考: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向善:道德人格的完善 人格(个性)的完善 社会性人格的完善(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引导:热爱生命、理解生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建构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 理想的教育什么样? 关注

8、生活 关注发展 关注生命,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学校的出现对人类的教育而言,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标志着制度化的教育的产生。 在我国,据研究,夏朝就出现了当时称为“庠”、“序”、“校”等的专门教育场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书经易经礼经春秋。 道德:仁义礼智信,西方最古老的学校,1、有史可稽:公元前2500古埃及的宫 廷学校; 考古发现:公元前2100幼发拉底河 的马里城。 2、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 辩

9、证法,几何,天文,算数,音乐。 3、四大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从总体上看,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新中国的教育,一、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19491956) 二、教育事业的改革调整(19561966年) 三、“文革”十年的教育荒废(19661976)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育(1976 1986) 五、跨世纪的教育改革(1986现在) (“先经济、后教育”;“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教育是重中之重”,“教育是先导产业”,“科教兴国”)。,教育思潮: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主

10、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

11、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1.新教育运动 2.进步教育运动,自然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

12、法体系等。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

13、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德国纳粹政权、日本军国主义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整体包括两个方面: “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公共性 2.教育的民主性 3.教育的生产性 4.教育的未来性,5.教育的国际性 6.教育的终身性 7.教育的个性化 8.教育的信息化,公共性: 教育是属于全社会

14、的公共事业,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公共话题,也是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民主性: 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管理民主 教学民主,生产性: 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智能 传递、传播、发展和整合文化 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技术的重要手段。 未来性: 当前的教育为未来的需要服务 学生当前的学习是为准备参与未来的生活,国际性: 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全球意识、全球知识、全球技能、全球价值观、全球行为等) 教育本身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终身性: 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全民教育。 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自我导向学校的教育 完善自我的教育,个性化: 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或个

15、人化 学校的个性特色 信息化: 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 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 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20世纪教育思潮: 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基本观点是: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 第二,把提倡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 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反对传统教育学思辩式的和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比较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

16、,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倡导的实验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2、实用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基本观点是: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为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其影响在5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20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又出现了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