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98101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岳麓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素养解读时空观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从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经历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最终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历史解释(1)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经历了从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变,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

2、政策;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历史遗存,印证十月革命的特点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的理论,理解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策的历史影响。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发展落后:改革不彻底,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3)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2.过程(1)二月革命:

3、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3)七月事件:1917年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推翻了临时政府。3.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2)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3)1918年春,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4.意义(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

4、对俄国:它使落后的俄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对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考点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3)评价“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2.新经济政策(1)背景(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4)意义3.斯大林模式(1)确立过程(2)特点(3)评价积极:形成

5、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消极特别提醒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图画证史 中俄民主革命道路的比较核心论点: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史料观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创举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家局势日益恶化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俄国十

6、月革命是在经济现代化受阻和一战影响下为推进现代化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尝试。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概念阐释 苏联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图证历史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结构核心结论: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

7、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探究1苏联(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特点考题例证【典例】 (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点评本题从20世纪30年代农业发展角度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苏联粮食产量及出口数量的变化角度思考。解题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

8、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选A项。B、C、D三项是错误的解读,排除。史论链接角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

9、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角度2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和方式的差异(1)过渡思想: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2)过渡方式: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即时体验1.(2017海南单科,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

10、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故A项错误;1918年夏到1920年底,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重工业发展尤为显著,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故C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山东菏泽模拟)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

11、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表明苏俄()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解析据材料“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故选A项。答案A探究2对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举措、影响及评价史论链接角度1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

12、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角度2对苏联(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举措的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

13、税制度规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史料实证史料一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史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

14、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和数量、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中学历史教学史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1)从史料一“改良主义”“国家调节”说明“恢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2)史料二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了集体农庄的运行特点;第二层说明了集体农庄的消极影响,主要说明斯大林由于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集体农庄的积极性。(

15、3)据史料三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史料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1.史料一中“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什么?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重要变化?提示:办法: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有何重要特点。提示: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斯大林,有人视他为天之骄子,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残暴凶狠的魔鬼,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创立了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也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