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97487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 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二是鸦片战争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在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生活及科教文艺发生巨大变迁。,【主要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曲折发展: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社会生活变迁 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通讯和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 代化。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

3、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新中国科教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推动科研与文艺事业发展。,第3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措

4、施 城市:没收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农村:1950年夏,颁布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官僚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2)任务 优先发展 。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进行改造

5、。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重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工业体系,工业化,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

6、会主义 。 (3)意义:标志着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工业国,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

7、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 。 (2)“大跃进”:要求 、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客观经济规律,大办工业,人民公社,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 ”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8、,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周恩来,邓小平,重理解,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门类残缺不全。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

9、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

10、点,主题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开展,材料一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解析】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

11、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工业投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得出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及“一五”计划的影响。 【参考答案】(1)状况:工业投资比重大,农业投资比重小。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工业投资的状况和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解析】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联系所学得出意义。 【参考答案】(2)三大改造完成

12、,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深化拓展,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13、义改造的开始。,“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主题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解析】第(1)问,据“1958年”“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建设的盲目性。第(2)问,BC段是19611977年,联系1960年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1)“大

14、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2)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 原因: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精简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分别指出BC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典例1】 (2017海南卷,12)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15、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合理、准确解读的能力。宣传画是带有很强主观色彩的史料,更多的是对美好蓝图的憧憬,拖拉机中既有农民,也有工人,反映了新中国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与之相对的经济基础应该是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是当时人们可以想象到的美好蓝图,但是,农业机械化在1950年并未实现,在农村普及尚有很长的距离,C项表述准确的关键字在于“将”,是一种未来式表述,C项正确,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5年,A、D两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典例2】 (2018全国卷,31)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试题分析】漫画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入深山对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划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其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