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395285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1、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外国有的学者也指出:“孔子思想可以作为重建世界的原动力。” 3、还有人说:“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走进孔孟时代 感受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孟子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孟子被人称为“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有回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1.性本善凡人皆可成为尧舜 2.仁政思想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2、。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 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主要思想,词语认读,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hs,pinb,fngp,x,xing,t,bn,bin,邪侈ch则王wng胡龁h 彼恶知之忖度cndu,通假识别,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同“已”,止,同“悦”,高兴,通“型”,作榜样,通“盍”,何不。通“返”,通“欤”,语气词,通“途”,通“诉”,跑来申诉,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特殊词义,仲尼之徒无道

3、桓文之事者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述说,谈论。,之乎,兼词。,恐惧发抖的样子。,代词,表疑问,怎么。,伤痛、哀怜。,词类活用,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对感到奇怪,视力,用尺量,用秤称,远离,敬爱;老人,爱护;幼儿,词类活用,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加以刑罚。动词。,穿。,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

4、大的力量。,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吝啬,的原因,用来推及到,到了,妻子儿女,中原地区,可以凭借,跟随着,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吝惜。 爱护。 喜爱、喜欢,明亮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述说、谈论 说、讲 道义、道理 路、道路,一词多义,1.保民而王,莫之能

5、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卸:抵御,易:换 宜:应该、应当,乃:是,第一个“见”:看见 第二个“见”:被,及:推及、推广到,缘:攀登、爬,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特殊句式,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特殊句式,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

6、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特殊句式,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孔子这一类人中并没有提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2、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以小异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大王不要对老百姓以为你是吝啬感到很奇怪。用形体小的羊换形体大的牛,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心)呢?您如果哀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

7、别呢?,3、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罢了”,4、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难道大王要兴兵打仗,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 结怨,这样心理才痛快吗?,5、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指王道)来呢?,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慎地从事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教育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重物、头顶东西走了。,论证过程,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8、;,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有实行王道的条件【不忍之心】;,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实行王道的途径;,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霸道”,“王

9、道”,保民而王,推恩,2.谨庠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1.制民之产,使民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本文的论证技巧,1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2、借题发挥,先纵后擒。 3、形象比喻,深入浅出。 4、抓住心理,反而击破。,抓住“以羊易牛”这件事,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的兴趣。,借助“以羊易牛”,另寻角度,借题点醒齐王,他之所以没有王天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力举千钧不能举羽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恩及禽兽不保百姓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缘木求

10、鱼,征战霸道 缘木求鱼 欲以弱胜强 后果严重推行仁政 轻而易举 民归若水 前途光明,孟子的论辩技巧,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2.词风犀利,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3.设譬取喻,言简意赅,文采焕然。,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

11、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

12、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3.

13、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孟子中的成语,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水深火热 箪食壶浆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赤子之心 与人为善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