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85637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课进基层讲稿: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为配合全市正在开展的“践行诚善礼,做文明崇德xx人”主题活动,我们编写了这期“做一个文明有礼的xx人”党课教案。希望各地结合“百场党课进基层”活动,切实推进文明礼仪宣讲“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新xx人集聚区”,大力营造文明崇德的社会风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xx人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认同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集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交际能力。对社会而言,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xx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全国五个“文献名邦”城市之一。近年来,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浙江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市、浙江省文明县(市

2、)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这是全体xx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xx市民文明素质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市正开展“践行诚善礼,做文明崇德xx人”主题活动,大力倡导文明崇德的社会风尚,这是我们每个xx人的共同职责。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提高礼仪修养,展示文明形象,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xx贡献力量。一、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俗话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1、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

3、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形式是对大自然的崇拜、祭天敬神,主持各项礼仪的人有着显赫地位。通过原始礼仪活动,教育社会成员按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规范生产生活,起到了规制的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君主成为礼仪的核心,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礼学家。封建社会,出现“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当代中国,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随着和世界各国交流增多,结合了许多西方的礼仪文化。【案例链接程门立雪】杨时是北宋时一位才子,中了进士后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

4、学问家,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门下拜师求学。一天,大雪纷飞,杨时碰到疑难问题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的脚下已积雪一尺。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案例链接秦皇岛的由来】秦始皇焚书坑儒,落了个千古骂名,但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开始第四次出巡,从碣石来到东北的仙岛。看到岛上生的荆条,想起年幼时老师所用的荆条,下马跪拜,说见荆条如见恩师。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2、崇尚礼仪是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礼仪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5、。崇尚文明礼仪,是全人类的共性。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对外交往中,既有各国友人来我国旅游、访问、学习、工作,也有我们前往世界各地留学、旅行、探亲、经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又要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合乎礼仪。【延伸资料世界各国礼仪】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性。(1)各种手势。伸大拇指在中国表示“第一”、“好”等夸奖的意思,在日本表示“老爷子”,在澳大利亚视为一种侮辱手势。手掌向下挥动,在中国

6、表示招呼他人,在美国是唤狗的动作。OK手势,我们一般表示好、成功,在法国表示对方一文不值,在希腊是侮辱手势,在马耳他是很恶毒的骂人话。(2)送花。墨古哥人和法国人忌讳黄色的花。德国人视郁金香为“无情之花”,送此花给他们代表绝交。百合花在英国人和加拿大人眼中代表着死亡,绝不能送。(3)会面交流。与沙特阿拉伯人交谈时,不要过度赞美他所持有的物品,或者盯住他的一件东西看个不停,否则他会立刻送给你,而不接受则是非常失礼的。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称赞,点头表示不同意。3、崇尚礼仪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子曰:人无礼,无以立。对个人来说,礼仪,反映了你是否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一

7、是礼仪促进身心健康。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二是礼仪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三是礼仪促进事业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交往中往往根据第一印象进行定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增强人们在交往应酬中的愉悦度,从而推动个人事业的发展。【延伸资料:xx道德老话】一礼还一礼,麻糍还糯米。读书人讲礼仪,种田人讲俗礼。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二、中国礼仪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说,礼仪具

8、有普遍性、继承性、地域性、时代发展性等特征。中国礼仪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漫长演变。由于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不同,与西方礼仪相比,中国礼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血缘和亲情。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交往中有许多仪礼俗规。由于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所以中国人信奉“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延伸资料中国人的往来节点】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中国人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往礼仪。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

9、年礼,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10岁、30岁、60岁等整数年龄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亲戚朋友都来吊唁。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花圈或礼品、礼金。这些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血缘和亲情关系。2、强调共性。中华民族注重共性,具有较强的民族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个人服从集体。人们注重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往往忽视自身的感受,在人际交往的礼仪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而西方礼仪则强调个人至上

10、、个性自由,特别注重维护个人的尊严和隐私。【延伸资料个人隐私的范围】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您上哪儿去?”。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

11、的。有外国人开玩笑说:中国保安最厉害,总喜欢向人问三个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3、谦虚谨慎,含蓄内敛。中国人的性格一般平和宽厚、含蓄内向、忍耐力强,与人相处往往谦虚谨慎、克制自己。西方礼仪强调“自由、平等、博爱”,在交往中提倡人人平等。在交往中,西方人一般思想活跃,开放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富于竞争精神,具有外向型倾向。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案例链接董事长的不悦】一家外企中,外国董事长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一名员工:“这件工作你处理的很好”。那名中国员工谦虚地说:“不不,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需

12、要继续改进”。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作为西方人的董事长看来,不仅否定了员工自己,还否定了他的鉴赏力,当场面露不悦。【案例链接中国人的请客之道】一对美国夫妇到中国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按照中国传统礼仪热情接待,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按照程序先上几个凉菜,主人一边上菜一边说:“没准备什么,请见谅!”美国夫妇以为就这么多菜,就把上来的凉菜全部吃完了。等凉菜吃饱后才发现,后面还有他们最爱吃的热菜和饺子,并且堆了满满一桌。而主人这个时候还在说:“没什么吃的,请原谅”。那对美国夫妇非常不明白,明明准备了这么多食物,而中国朋友却说没什么吃的。这就是中国人谦虚谨慎的表现。4、讲究礼尚往来。西汉礼

13、记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富有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强调礼尚往来。西方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另外,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送的礼物。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三、生活中的礼仪常识几千年的

14、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态仪风一直孜孜以求。如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礼仪更加关注。除了一些基本的着装、仪容、仪态等礼仪,这里重点讲讲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应该注意哪些礼仪问题。(一)接待礼仪。1、称谓礼仪。尊重一个人,首先从尊重一个人的姓名开始。恰当的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对于互相比较熟悉的同事朋友,比如张大伟、王建华,可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叫大伟、建华,也可在姓之前加修饰字,叫老张,小王。现在人们在交往中,还普遍用职业、职务、职称等为称谓,目的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李医生、张老师、王局长、刘经理、董教授等等。日常称谓礼仪中的三个注意点:一是错误的称

15、呼。记不清对方姓名或张冠李戴。二是容易产生误会的称呼。比如中国人把自己的配偶称为“爱人”,而外国人则把“爱人”理解为“婚外恋”的“第三者”。三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如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或者用绰号作称呼。2、握手礼仪。与他人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上身前倾,两脚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用手掌或手指用一点力握住对方手掌,微微抖动34次,然后松开,通常以3秒钟为宜。在上下级之间,应在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在长辈与晚辈间,长辈先伸手;在男女之间,女士先伸手。日常握手礼仪中的几个不良习惯:带着帽子和手套与他人握手。用左手同他人握手。在握手时左顾右盼、心不在蔫或者面无表情。握手时另一只手插在口袋里或拿着东西不肯放下。握手后马上擦拭自己的手掌3、名片礼仪。名片是现代社会私人交往、公务交往中非常实用的介绍性媒介,可以证明身份、结交朋友。首先,给人递名片态度应该庄重,用双手递上。其次,要准备适量的名片。参加社交活动,如果碰到人多,名片带得少,给了这几个,另外几个就没有,显得礼貌不周。第三,收受别人名片时要尊重对方,双手接过,尽可能仔细看一遍,并小心收藏好,再把自己名片递给对方,表示自己很愿意和对方相识。如果看都不看就往口袋里一塞,或者漫不经心丢进抽屉,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二)交通礼仪。(1)步行。步行要走人行道,在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