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85490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选择题1.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2.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

2、的是()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3.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培育出水稻“南优2号”4.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3、,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5.1951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文艺为人民服务”6.新华社报道,1956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的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

4、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中共八大正确决策D.“双百”方针贯彻执行7.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科技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A.B.C.D.8.2018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家洋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国家自然科学项目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

5、命,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成就取得于()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9.1984年,新的一次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物理学家邓稼先欣喜地写道:“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此前20年中我国在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A.B.C.D.10.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

6、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5 号”飞船成功发射11.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A.钱学森B.袁隆平C.吴阶平D.华罗庚二、非选择题1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

7、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摘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材料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3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这对青少年有何启示?(4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

8、揭晓,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材料二启蒙运动的先驱很多都参与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数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发现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牛顿的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观察和人类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获得了各方的赞誉。美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16891799)材料三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海顿在创业中写道:“天空向我们揭示神的荣耀。”有些人(注: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

9、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法J阿尔德伯特欧洲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学森入选“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理由。(2分)(2)材料二中“牛顿的发现”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5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美的世界”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概述其影响。(7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D材料提到“1957年”“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这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D项正确。2.C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的是航天业将会带

10、来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A项理解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在世界航天业中的地位和打破大国空间技术垄断的信息,B、D两项理解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表明航天技术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项理解正确。3.C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56年”,“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指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A项是失误,不是成就,排除;B项是在197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在1965年,符合题意;D项是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4.B根据“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

11、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可知,这是对“双百”方针的贯彻,与教育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确立后才有此言论,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提出于1983年,故D项错误。5.A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发展艺术的态度,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的发展,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主要是针对学术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未涉及文艺服务

12、的对象,故D项错误。6.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属于取得科技成就的有利环境,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指出“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在此方针指导下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明显成就,故D项正确。7.C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故正确排序为,C项符合题意。8.C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

13、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9.A“此前20年中”指1964年至1984年。这期间我国在核技术方面的成就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正确。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故错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不属于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故错误。本题选A。10.D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C两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与“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不符,故B项错误;“神舟5 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11.A根据材料中“在他心里,国为重

14、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于1950年开始争取离美回国,历经5年终于回到祖国,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12.答案(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任意三个,3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贯彻和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广大科技工作者

15、的积极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等。(4分)(2)意义: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科学技术是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力量。(2分)启示: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为将来的科学发展打好基础。(2分)13.答案(1)理由:钱学森参与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2分)(2)发现: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1分)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科学的发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牛顿本人严谨观察、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精神;借鉴了前人的科学成果。(4分)(3)特征: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崇尚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