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85483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2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3.(2018北京文综)“王

2、”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5.(2017上海单科)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

3、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6.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7.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

4、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8.(2015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10.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

5、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11.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体现了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12.(2015课标)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13.“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据此判断,“汉儒”

6、的做法是()A.提出“罢黜百家”B.宣扬“天人感应”C.主张儒法并用D.强调“三纲五常”14.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体系构建了天、天子、天下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有关这一理论体系的论述正确的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范畴神化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造成皇帝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A.B.C.D.15.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二、非选择题16.阅读

7、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等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

8、,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请回答:(1)材料一

9、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有什么不足?(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6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2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都不能满足秦实现统一的需要,故A、B、D错误。2.B孔子认为周易中蕴含的“德义”与自己主张的“为政

10、以德”是相通的,这说明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选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学派和儒家代表孔子虽然都对周易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只是从中各取所需,未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排除D项。3.C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

11、排除D项。4.D根据材料“维系传统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维护西周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这符合儒家所主张的“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故D项符合题意。5.B“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故D项错误。6.D材料描述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想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因此著成春秋来规范社会,故D正确;材料中孔子并没

12、有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故B、C都错误。7.C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认为,单纯依靠血缘亲情并不能维护社会秩序,谁都不能自私自利。这反映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其主张建立博爱互利社会,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该思想家指斥“各爱其家”,故D项与材料信息相左。8.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B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

13、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10.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11.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仁政”主要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民贵君轻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

14、了父子君臣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12.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其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13.B提出“罢黜百家”的目的是实现思想的统一,进而扩展到政治的统一,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宣扬“天人感应”的主观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是在客观上也限制了君主的肆意妄为,与材料中“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相吻合,故B项正确;

15、儒法并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强调“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4.A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正确;新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即神化皇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董仲舒新儒学为儒学发展成为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故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还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一方面为加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限制了君主为所欲为,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15.A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也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从而使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2)继承:民本、仁政。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