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莫凤)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3378469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书(莫凤)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书(莫凤)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书(莫凤)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书(莫凤)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书(莫凤)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书(莫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书(莫凤)(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国商学院本 科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开题报告姓 名: _ 袁海英_学 号: _ _B070211244_ _班 级: _ 07电商本2班 _ _指 导 教 师: _曾显志_ _ _ 开 题 时 间: _2010年10月25日_ _教务处 制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外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一、 选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银行体系改革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始终。从最初的将农行、建行、中行分别剥离出央行体系,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后来的逐渐将城市信用合

2、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变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整个过程中,曾经陷入困境,陷入僵局。虽然政府曾多次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剥离历史包袱、进行股份制改造等等。但是,银行体系的状况依然是剥离的又产生、注资了又消耗等等。因此,在内部改革已经陷入僵局而无法打破的背景下,政府开始采取了引入外部血液推动内部改革的模式。可以说这一思路非常正确。当内部体系形成稳态均衡的时候,借用外部力量打破原有均衡,从而塑造新的均衡就非常必要。因而,在此背景下引入外资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参股,通过引入外部血液来促进内部血液循环就成为现实的选择。纵观这段历史,成绩显著,但也体

3、现出不少潜在的问题。对于这些情况,国内学者主要从外资银行的参股动机、参股后国内银行的效率改进、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法律监管等层面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证。但是,作为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最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没有人专门论述,从而成为该领域的一大空白,也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留下许多困惑。整体而言,动机也好、效率分析也好、法律监管也好等等,虽然有助于解决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外资参股的问题,但是他事实上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不能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剔除没有外资参股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着重考察外资参股背景下的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变化,进而提出国内

4、银行的应对策略,为国内银行提供现实参考,为理论界填补空白。(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外资银行收购参股内资银行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参股动机、参股后的效率变化、法律监管、经济安全及对各国外资参股本国银行历史的回顾。一是在参股动机方面。最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追随客户理论”,即外资银行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某一国家是为了追随它们在该国的客户资源,包括Grubel(1977)、Gray(1981)、Kindleberger(1983)、Hultma& Hultman&McGee(1989)、Budzeika(1991)及Fisher&Molyneux(1996)

5、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一角度。此外,Buckly和Casso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源自于制度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市场内部化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Dunning(1977)年提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机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从而对这种现象也做出了间接的解释。其他的,如Miller&Parkhe(1998)研究了1987-1995年美国银行在 32个国家的活动,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流向东道国的 FDI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Yamori (1998)发现,人均GDP是影响日本外资银行选择东道国的重要因素。Bre

6、aley&Kaplanis(1996)和 Buch(2000)的研究也都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数量与道国的 GD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Claessensetal(2000)利用 80个国家1988-199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是受到低税收和高资本回报的吸引。Lamin Leigh & Richard PodPiera(2006)认为尽管可能存在公司治理、法律监管等风险,外国战略投资者入股中国银行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庞大的银行体系开放后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国内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法律监管不断提高等等。国内学者,如肖丹(2006)认为

7、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机先后经历了“客户追随理论”向追求市场机会的过渡,目前以追求市场机会为主。张敏(2006)认为外资在中国收购银行股权主要是基于战略投资和财务投机两种动机来选择对象和进行谋划的。何德旭、王朝阳(2007)认为“客户追随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并不明显,他们更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会。房芳(2007)认为外资参股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基于利润分享、参股成本低及市场相对优势等动机。王伟藩(2008)认为外资参股我国银行的动机主要是规避法律障碍、抢占市场空间及通过业务互补来加强发展等等。二是外资银行收购参股内资银行导致的内资银行效率变化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外资银行收购参股内资银

8、行能够增加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促使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类的研究包括世界银行Levine(1996)、Hasan&Marton(2000)、Denizer(2000)、Claessens,s., Demiruc-Kunt,A. & Huizinga,H.(2001)、Culletal (2001)、Arteaga-Garcia(2002)等。其次,有学者也认为外资进入能够改善东道国资源配置效率,如Levine(1996)注意到,外资银行能够提供更复杂的服务,能够及时抓住各种市场机会,而这对于促进竞争、改善金融技巧和技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正面效应,也有助于东道国监管能力

9、的提高和立法框架的完善。Barthetal(2001)认为外资进入后私有部门信贷资源的分配有望得到改善,因为信用风险的评估和定价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 Walter&Gray(1983)、Gelb&Sagari(1990)和Levine(1996)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外资进入会对东道国银行带来负面效应。Stiglitzs(1993)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东道国银行、政府及企业带来潜在成本。包括风险成本、利润损失等。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邱延冰(2001)从收购参股的角度分析了外资参股对新兴国家所造成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但长

10、期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刺激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本国银行的健康成长。徐振东(2001)、叶欣(2004)认为通过市场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示范效应等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改进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并提高金融稳定性。苟文均(2003)认为国内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是从根本上解决包括公司治理问题在内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手段。肖璞(2004)认为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能够消除国内银行经营失败后指望国家援助的道德风险,从而使高标准的监管问责制能够实施。郭研、张立光(2005)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家银行分别在1993-1997和1998-2002两个时段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盈利状况、经

11、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认为,正面影响在1998年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王小姝(2006)认为外资银行的入股可以为中资银行带来外部资金,改善其股权结构,提高其资本运作能力。并且可以引入外部理念提高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李晓峰、王维和严佳佳(2006)通过选取14家内资银行1994-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及资产收益率下降,并使资产质量显著下降,风险增加,同时外资银行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明显。汤凌霄和胥若男(2009)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股比例与所选绩效指标正相关、董事比例与所选指标负相关

12、、外资持股比例最高股东持股位次与不良资产率、总资产负相关,等等。三是关于经济安全问题,Agenor(2001)指出外资参股会带来的另一项成本,即由于国外投资者对东道国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新兴市场)不熟悉,一旦遇到难题可能会立即大量撤离,这将进一步加剧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戴志敏、罗俊勤(2006)认为,目前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战略投资者多数为财务型投资者,短期心理明显,因此能否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还值得反思。史建平(2009)提出了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可能带来的控制权转移问题、资产定价问题、技术吸收问题等。巴曙松(2006)则呼吁要客观的看待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现象,重点从改善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13、、经营效率,提高风险控制、内部治理能力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措施等等。四是苏小勇、李秀丽(2008)考察了国外关于外资进入本国银行业的法律监管框架,分析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并提出构建混业一体化监管体系的建议。关于对外资参股国内银行业历史的回顾则是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中的主题,在此不再详述。综上所述,关于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部分工作,研究范围比较广,既包括了参股动机的研究,也包括了参股前后效率变化的研究,还包括了对法律监管及一国经济金融安全的研究。研究内容有些也比较深入,如巴曙松(2006)、李晓峰、王维和严佳佳(2006)、何德旭、王朝阳(2007)等。但

14、是以上研究虽然有助于回答国内银行应该怎么回应这种外资参股现象,但是并不能解决究竟如何做的问题。况且以上研究关于对策问题也多是在文章末尾简短的给出几条建议,内容空泛、流于形式,且不成体系,缺乏借鉴意义。比如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打破区域垄断;推动混业监管步伐;完善法律框架;加强技术吸收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12家上市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着重分析,分析其股权结构、经营变化等,具体、深入、系统的研究外资参股对国内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推动银行体系改革,促进银行效率提升。(三)主要参考文献1. John W. Spiegel and Alan Gart, What lies

15、behind the bank merger and acquisition frenzy? , Business Economics, April, 19962. Robert R. Moore,Bank Acquisition Determinants: Implications for Small Business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or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April 19973. Steven J. Pilloff and Anthony M. Santomero,The Value Effe

16、cts of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July 19974. Steven J. Pilloff,Bank Merger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42003,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May 20045. 巴曙松,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 21(2)6. 戴志敏、罗俊勤,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意图分析并购投资抑或投机,经济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