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3378354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和计划(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医疗质量科工作总结 2011年我院顺利通过江苏省卫生厅三级医院评审,跨入三级医院的行列。今年的工作方针为不断巩固和扩大2011年三级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医院创建成果,转变工作方式,一、巩固和扩大2011年三级医院创建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 1、年初制定2012年医疗质量管理方案,明确今年的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围绕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要求,通过制订质量管理计划和组织实现,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从确保避免医务人员犯错误后简单化个人责任追究的管理思维出发,通过制度建设、系统设计、流程再造、资格准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和手段,达到持续质量改进。

2、在质量管理中做到四个重点关注:关注并改进系统错误、关注不当流程并进行流程再造、关注为什么会出错而不是重点追究谁出错、关注重点培养人员按制度、规范、标准流程做精细化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全院共同参与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医院文化。 2、调整、完善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科学 根据细则要求,调整了医院质量管理组织,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单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活动小组改设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增订、修订各委员会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能和工作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各管理委员会成员专题会议

3、,明确各级组织的质量管理职能、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活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医疗质量科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主要部门,帮助和指导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共同参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科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组织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医疗质量活动小组记录进行修订,在8月份制定了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记录本,对科室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进行了形式、内容上的规定,要求科室制定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制定每月科室质量安全自查计划,明确科室质量与安全小组、质控员、科主任各自的工对重点部作职责,要求对专项质控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整改。门、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

4、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分析医疗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运用质量与安全指标、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资料对质量与安全工作实施监控。 3、把握重点部门,加强环节管理 根据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推陈出新,切实保证医疗质量。对于患者从就诊、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出院等一系列医疗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出院、转科、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加强转诊、转科的交接管理。制定合理并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及调控。 4

5、、修订各级各类人员考评体系,强化科级质控管理 今年年初,制定了科室常态化检查表,从病历质量、医疗台账、核心制度执行等十四个方面对科室的日常管理制定了量化标准,要求科主任依据常态化检查表每月对科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打分,检查情况上交医疗质量科,我科再进行溯源检查,整个检查得分加入科主任、医师考评体系。通过修订考评体系,进一步规范了科主任管理行为,加强了科主任对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上半年召开科主任会议一次,解读了修订后的科主任考评体系,通告科室各项质量指标,对去年的典型安全案例进行评析,指出存在缺陷,提出了一些系统改进措施。 5、核心制度常抓不懈,切实提高病历内涵 今年制定了住院病

6、历质量控制管理暂行规定、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同时对围手术期管理、三级医师查房、临床用血审核、会诊、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等核心制度和病历中的医患沟通记录、签字字迹、出院记录、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案首页、新入院三天和手术后三天病历和门诊病历等内容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如3、4级手术、住院超过30天病历、输血病历、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等病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督促整改。 从第三季度开始加大了对制度执行力的跟踪检查和运行病历的网络监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入院3天、手术后3天、单病种中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输血患者进行了病历书写及时性、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抢救记录等病历

7、文书进行了专项检查;注重制度落实,如在公布了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关于按时手术开台的暂行规定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有关替代治疗方案和增加转科沟通记录的规定后,立即通过对手术室不定期现场检查、病情评估专项检查、医患沟通记录专项检查、医疗总值班检查、行政查房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发放医疗质量检查反馈单,检查范围广,包含了所有的科室和诊疗组,进一步加强和临床医师的沟通,确保制度有效落实。此外,扩大对某些环节的监督指导范围,如:对血液净化病历、病理检查申请单、医技检查报告单及时黏贴、归档等质量进行了首次检查。 二、紧扣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环节质控 今年医疗质量科人员有所减少,但对于质量、安全管

8、理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我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开发研究各环节质控程序,提高质控效率,具体做法有: 1、对现有结构化电子病历进行调整,建立全院各级医师的不同质控平台。 按江苏省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中各级医师权限划分和时限设定原则要求,设臵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 住院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等操作;主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等操作;副主任、主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管理、封存归档等操作;医务、病案管理部门可执行病历管理、浏览、封存、解封、质量监控等操作。 2、狠抓时限监控 只有及时完成病历书写,才能保证病历真实性,确

9、保病历质量。我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时限要求,重新对“入出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几乎所有病历文书设定完成时限点,并实施监控。院级质控平台有实时信息,每周行政查房时将监控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整改,并纳入科主任、医师考评体系。 3、会诊管理信息化 上半年实行科间会诊信息化管理,采取了电子会诊单实时传送,通过门户系统平台通知会诊医师参加会诊,并利用护理平台督促医师会诊,从而有效避免了原有纸质会诊单转送过程中存在遗失、以及科室之间的互相推诿的弊端,也利于医务部门的监管、统计。大大提高了会诊的效率,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住院超过30天患者提醒 根据三级医院要求,住院超过30天患者要进行分析

10、评价。门户系统自动计算患者住院天数,筛选出住院天数超过30天的病历,自动跳出分析评价界面,及时总结评价,制定合理的继续诊疗计划。 5、网络监控科室质量安全活动 从今年8月份开始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记录进行网络审阅,检查记录的及时性、规范性,提出指导建议,进行电子回复,及时提醒科室完善,同时进行培训,逐步提高质控人员的质量管理技能。 6、初步完成医疗质量管理数据库建设 根据医疗管理PDCA循环的要求,对于检查要有计划、有跟踪、有改进,我科在年底初步建成了医疗质量数据库,依托该库,今后可以建立科室、诊疗组和医师医疗质量档案,在今后医疗质量监管中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三、进一步规范医疗

11、技术管理 今年成立了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医院各项技术的监管。对医院原有的相关技术制度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落实了分级分类管理,重新制定了江阴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麻醉技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调整了高风险医疗技术目录,增加了医院的普通医疗技术目录,使得技术分级管理更加细化,有操作性。对于消化内科ERCP技术、呼吸内科四级纤维内镜技术按照手术要求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手术相关制度,修订、完善了江阴市人民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关于按时手术开台的暂行规定和江阴市人民医院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对我院的一、二

12、类医疗技术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今年1月和8月,迎接了江苏省江苏省卫生厅对我院四级妇科内镜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全身麻醉技术等七项项二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现场审核,四级妇科内镜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全身麻醉技术、神经阻滞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等5项获得了准入资格,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和高压氧技术因人员资质问题暂未予通过。根据检查情况,积极整改,安排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等待复审。分别于6月份 和11月份向江苏省医院协会提交了乳房再造技术、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综合介入等4项技术的准入申报材料。 四、稳步推进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 我院自2010年7月开始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定了江阴市人

13、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质控管理组、科室实施小组等各级组织,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试点工作从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今年医院成立了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杨惠光院长任主任,分管副院长张华任副主任,医疗、护理、医技、药学各部门职责明确,将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医院共有17个科室、25个病种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今年逐步将卫生部的单病种过程质量进行信息化管理,制定了各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髋、膝关

14、节臵换术、社区获得性肺炎等四个单病种质量管理措施评价,进行实时监测。 五、重视全员质量安全培训实效 对新取得处方权人员进行“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培训”,组织全院临床医生进行“新版电子病案首页培训”。第二季度开始,医师的“三基”培训工作由医务部扎口负责。为了备战江苏省三级医院急诊“三基”考试,6月份组织了全院所有执业医师急诊“三基”考试。7月开始组织临床医师进行影像知识培训。由医院影像科医师分专科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培训共分两次四个批次,授课内容为胸部、循环系统、头面部影像、肝脏、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在医院内网上开设影像专栏,利用一些疑难、典型案例,加强专科医师读片培训,构建临床医师和影像医

15、师的互动平台,增强质量培训的实际效果。 六、临床用血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调整了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务部、临床重要科室、院内感染管理、护理、输血、检验、麻醉等专业相关人员。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卫生部新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最新的部门规章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推陈出新,将输血和输血科做为医务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部门,完善、修改、增补了包括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紧急输血管理制度、配合性输血、紧急大量输血、非同型输血、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等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措施,制定合理、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

16、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及调控。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将输血全过程管理加入到医疗核心制度管理中,把输血管理作为专项内容进行检查和考核,纳入行政业务查房常规内容,输血科、医疗质量科联合不定期专项检查,如“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输血病历”“输血申请单”等专项检查、对临床合理用血、安全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反馈及考核,指导、督促科室和个人对合理用血进行评价,按照制度和流程规范执行,限期整改,通过一系列检查督导,各项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输血病历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七、辐射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按江苏省环保厅要求,完成2011年医院核技术项目的年度监测和年度评估报告工作。新建DSA和扩建CT项目完成了竣工监测,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环保厅现场验收;完成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延续申领工作。按江苏省卫生厅要求,新建DSA和扩建CT项目完成了江苏省疾控中心职业病危害控效评价检查工作,完成了放射诊疗许可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