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375507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图,完成12题。1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C河水主要参与内陆循环D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2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递减;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于我国江南地区较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答案:1.A2.A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结合

2、相关知识,完成34题。19902002年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图19902002年东北三省灌溉用水量变化图3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ABC D4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水土资源丰富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ABC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自1996年始呈快速增长态势;农田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呈下降趋势。第4题,由材料可知,东北耕地占全国的16.

3、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4.01%,且分配上呈东多西少特点,故水土资源搭配不当,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发土地,导致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呈现相对短缺的现象。答案:3.D4.B(2019全国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如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57题。5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6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7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

4、 D储存难度增加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地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150万吨,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第6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淡水资源不如安徽省丰富。第7题,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从北方调运大米,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答案:5.C6.A7.B8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气候指标城市甲城市乙1月7月1月7月气温/27.319.419.722.7降水量/mm3.690.

5、84.3176.5(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个更强?请用数据加以说明。(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3)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解析:第(1)题,气候大陆性的强弱可以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来衡量。温差大、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定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更强。第(2)题,太阳辐射总量取决于两地的纬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等因素。剖面图走向为西北东南,则乙城市比甲城市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乙甲,但由于甲城市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同时甲城市大陆性比乙城市强,即甲城市的阴雨天气比乙城市少得多,综上所

6、述,甲、乙两城市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当。第(3)题,A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发展畜牧业较好;B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地,应发展林业。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为46.7,年降水量少,约为280毫米;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为42.4,年降水量比甲城市大,约为420毫米。(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因此受到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3)A畜牧业;B种植业;C林业。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林下的珍馐”。生长在海拔2 9003 800米的山林间,主要靠菌丝吸收松树根系和土壤的养分。我国西藏

7、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松茸便从黝黑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采挖松茸成为山民对生活的希望。下图为林芝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林芝地区山民采挖松茸的时间集中在()A13月 B46月C79月 D1012月2林芝地区出优质松茸的优越自然条件是()高山林立,森林密布河谷宽广,地形平坦水汽丰沛,降水丰富光照充足,日温差大A BC D3过度采挖松茸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破坏地表结构,引发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减少松茸数量减少,生长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化A BC D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为松茸的生长季节,西藏的林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

8、南部,每年的69月,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顺着雅鲁藏布江谷地进入,受地形抬升多降水。故选C。第2题,此题可联系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析。从气候条件分析,该地区山地多,气候温凉,多地形雨,为松茸的生长提供水源条件,错误、正确;高山林立,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病虫害较少,有利于松茸的生长,该地森林密布,松树、栎树多可提供营养支持,故正确;从材料可知,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大,不是松茸生长的条件,错误。正确,故选B。第3题,林芝地区地形崎岖,过度采挖松茸会导致地表结构破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正确;会导致松茸资源减少,生长环境破坏,生物物种减少,错误、正确;植被破坏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但不至于引起

9、全球气候变化,错误。正确。故选B。答案:1.C2.B3.B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完成45题。4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A光、热、水充足B生长期长,病虫害少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5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地价上升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水稻种植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由于全球气

10、候变暖,珠江三角洲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珠江三角洲由于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A BC D解析:第4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生长期长;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病虫害少。这些是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条件。第5题,由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小,粮食种植减少;农业生产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珠三角地区水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全球变暖会使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生长;珠三角地区海水倒灌尚不明显。答案:4.B5.D6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

11、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材料二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表。地点海拔/m1月均温/7月均温/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时数/时R2012.620.754.160.6824.51 975.3Q1 1118.423.31.242.2193.72 975.7(1)读甲、乙两图,结合两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分析N、M山脉对各自所在区域冬季气候的影响。(2)简述法国R地一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3)与法国葡萄种植区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4)如

12、果大量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120万亩葡萄生产,应当避免的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解析:第(1)题,N是阿尔卑斯山,M是秦岭,N、M都大致呈东西走向,但两地的大气环流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第(2)题,主要从地势和海陆影响来考虑。第(3)题,注意要求回答有利条件,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思考。第(4)题,对本地区的影响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所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是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答案:(1)N山脉:有利于冬季盛行西风深入内陆,使所在地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扩大。M山脉:对冬季偏北风南下有阻挡作用,加大了南北温差。(2)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距海近,Q地地处内陆。(3)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4)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若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