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73146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学校:_姓名:_班级:_【单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2.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为主力,连克汀泗桥、贺胜桥,被誉为“铁军”的队伍是( )A黄埔学生军 B红四军C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D八路军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新三民主义C.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D.国民党的新党纲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

2、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B.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C.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5.黄埔军校最显著的办学特点是 ( )A.学员从军事斗争实践中接受锻炼 B.共产党人负责政治工作C.把政治教育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D.为革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6.在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这源于他们都曾共事于( )A北京大学 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7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它创建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8.历史上的“宁汉

3、合流”是指( )A.国共合作 B.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C.武汉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D.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军阀联合9.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统一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皇姑屯事件C.东北易帜 D.宁汉合流10.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事件是( )A.宁汉合流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C.东北易帜 D.四大家族形成【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2分)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惟一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

4、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请回答:(1)广东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的时间、目的。(2)主要战场。(3)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2.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建立了哪一军校?哪位中共领导人在该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2)针对吴佩孚、孙传芳

5、、张作霖等军阀,国民革命军发动了什么战争?13.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新党纲、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请回答:(1)这是什么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什么?(2)从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 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会议,请你依据材料分析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在这次会议上,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主张?(3)“旧三民主义”曾经起过什么作用?(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什么主张相同?(5)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探究活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北伐战争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