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337293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材料作文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材料作文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无法绕开“材料”的写作对于时下的材料作文写作,对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作用以及材料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材料作文题目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由此引发阅读材料、概括提炼、确定核心立意等等,不少学生有疑惑;体现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主要是缺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写作存在游移偏离的现象。因此有了这样一篇问答。1.材料作文题有哪些类型?从全国的高考试卷来看,材料作文主要有三大类型: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事实型材料作文。事实型材料作文题主要是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必要整合和润饰,形成作文试题的材料,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使考生受到触动和启发。如 2012 年北京卷的作

2、文素材来源于 2012 年 5 月 17 日央视朝闻天下对铁路工人老计的报道;重庆卷“保安救人”的素材取自 2012 年 4 月20 日参考消息刊载的文章;辽宁卷“隐于音乐背后”的素材取自读书)2011 年第 7 期刊载的一位女钢琴家的故事。2014 年安徽卷关于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2014 年北京卷被网友整理出来“老规矩”引发网络热议;2014 年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等。故事寓言型材料作文。故事寓言型材料常常是一至两则寓言或故事,这些故事隐含了一些观点,可以对考生的思考产生一定的引导。2012 年天津卷的“鱼与水” ,2012 年安徽卷“梯子

3、横放”都属于故事寓言型的材料。2014 年重庆卷的“游客租房处理碎玻璃”属于故事类型,2014 年湖北卷“游客对山顶山腰山脚的不同美的欣赏”等等,都属于此类。语录型材料作文。语录型的材料是以名言警句作为作文的材料。材料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勉励学生勇敢前行,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在对语录型材料的处理上,有的是直接使用名人语录,如 2012 年山东卷的作文题来自 1913 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在致邓泽如及南洋国民党人函中的一段名言。如 2012 年广东卷“对生活时代的选择”就是整合了历史学家汤因比及居里夫人对生活与时代关系的话语而形成的材料。2014 年江

4、苏卷“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材料型作文的“材料”在这类作文的写作中有着怎样的意义?2答:其实,不论是事实型材料作文,还是故事寓言型材料作文,抑或语录型材料作文,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都包裹于事实、故事、寓言或语录之中,这些多个可能存在的“含意”构成了这个材料作文的写作范围,材料作文中题干中的材料,是写作材料作文的引爆点,也是材料作文作文引爆的势力范围,所以,材料作文的题干中常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用含意的范围” ,这就是材料作文中的“圈地”

5、行为。考生所写文章的核心立意都必然与材料作文题目本身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好的作文,又必然是材料的“亲生”而不是“抱养”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即使这句话不在材料作文的题干写明,既然是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写作也必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 ,更不能脱离“含意的范围” 。虽然题干中也会有“自选角度”这样的话,但是,自己所选角度也必须是材料可能有的角度,而不是材料可能提供的一个概念,一个词语,写作不能仅仅围绕这个概念或词语进行拓展联想,那样就又回到“话题”作文的路子上去了,而话题作文的只着一字,便得风流的写法,恰恰是改变话题作文而走向材料作文写作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材料作文的本质

6、特征之一,必然是源于材料。换一句话,材料作文写作就是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引发的一篇文章,它是一次题目材料与写作者对这类材料本身的认识与分析,再加上由此引发的类似社会生活内容的思考与理解。因此,相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对于题目材料的认识与分析,是写作一篇文章的基础。3.怎样才能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既然“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那么怎样才能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答:挖掘出包裹于事实、故事、寓言或语录之中的“内容”和“含意”及其范围,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追问”式思维,要善于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追问材料所呈现的结果背后的条件,追问材料所展示的现象

7、与当下现实存在何种关联等等。例如, “概述类事实材料”类型的 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所选取的材料范围是“黑白相片和数码相片” ,两段材料每部分都是完整的内容概述,都有各自的内容及含意,但两段材料又互为对比,甚至呈现两难局面。考生需要对每则材料本身以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进行追问。对于第一部分概述材料,需要追问“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少、留下的照片“泛黄” “模糊” ,为什么它的画面弥足珍贵、记忆“永不褪色” ;对于第二部分概述材料,需要追问“数码技术”时代照片数量多,传递快,效果好,为什么值得珍惜的点滴会被人们稀释。3如果真正理解材料的内容及范围,还要对两则材料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进行追问:为什么

8、数量少、泛黄模糊的黑白照片能让人有永不褪色的记忆,而数量多、从不泛黄、永不模糊的数码相处却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会被稀释;甚至还可以引着材料走向现实生活,既然黑白相片能唤起永不褪色的记忆,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数码”而不是“黑白”只有在这种不停的追问中,考生的写作核心思想才得以确定。而这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高要求,正是材料作文被特别看重的内在原因。4.不停追问材料,文章大部分都要涉及对材料的分析,那么这样的写作会不会停留于就事论事的层次?“就事论事”这个成语,现在一般视为贬义,指的是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但是,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

9、质来评定是非得失” 。如果把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泛称为“事” ,那么, “就事论事”恰恰是写材料作文的起点,因此,必要有就事论事的过程,而且,从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的特征上看,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它们都是有内涵、有含意的材料,而这种含意又不是明摆着,而要靠考生概括分析出材料的内容,弄清楚材料内部之间内容的关联,才能确定写作确切内容和含意范围,进而把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内容梳理清楚。由此可见,对材料的分析的过程,是必需的。所以,材料作文考查学生的首要的能力,可能就是这就事论事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就事论事,可以用这个词语的本义,即“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 ,或者说是“按照事

10、物本身的性质来认识材料” 。 “就事论事”的对立面是“上纲上线” “无限上纲” ,或者说是乱联系,这恰恰是过去的话题作文在考场中所反映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或者说,过去的话题作文有“务虚” “不务实”的问题,那么,材料作文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写作立于对材料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要理解,再去表达,而且,理解与表达又在写作中融合,不可分开。因此,材料作文的“就事论事” ,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上,有着的意义。现在学生的写作,应该是不缺乏由此及彼的拓展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还相对较弱的,而且在语文课上,这种推移拓展式的思维训练,因来得相对容易,所以,训

11、练得比较充分,但是,盯住某一件事情不放,认真细致的分析,正是当下的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所缺乏的。因此,材料作文写作,可借用胡适的一句话, “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5.如果强调就事论事,那么,材料作文的境界似乎就窄了很多,这一点,算是材料作文的局限性吗?4答:所谓一种作文形式有没有局限性,应该说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考试作文的形式也不能例外。当初人们选择话题作文的时候,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丰富性,也是博得一片掌声的,但是,这类题目一入选拔功能为主的高考考场,一些问题也就慢慢地暴露出来,最主要的就是后来选择材料作文所要避免的“套作、宿构和抄袭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材料作文在考查思维

12、方面的主要选择倾向。当然,在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些积累的东西不太好用了,让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为写作进行积累。应该这样看,写作材料的积累在写作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反而是必要的。但是,请思考一下这一个问题:准备素材对于写作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写作素材的准备决不是为了搬到考场中去,写作积累是一个人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并且在积累过程中形成思维,思维形成了,写作的能力就自然具备了。因此,写作材料的积累的目的是形成写作思维,这样看,就如同我们吃下去各类食物,最后要化为我们的精气神,否则,只能成为身体的负累。因此,近年有些地方的高考模拟题的命题都就明确表示出“平时准备的材料什么也用不上” ,这句看

13、似有些绝对的话,是对那种一写作文就“名人开会、事例排队”的现象进行矫正。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还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在你充分的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上,只要你形成了一种写作思维能力,不用带着多少“易贴纸”上考场,带着一颗能思考、善表达的大脑上考场就行了。当然,这个会思考、善表达的大脑的形成则是要在平时的阅读、思维过程中炼成的。这可能是近几年来写作考查倾向于思维考查的主要意思。毕竟,高考考场并不是为高校选拔文学家,而是为高校选拔那些具有将来走向社会之后具有认识能力与思考能力的社会人才。同异互寻,辩证分析多则材料类材料作文写作指津多则材料类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考生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或感

14、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所以,多则材料类作文在提炼观点时,考生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那么,如何找准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呢?笔者认为从“同异互寻、辩证分析”的角度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多则材料类材料作文,从材料的整体内涵和审题方法上来看,可分为三大类:此类型多则材料作文,试题往往提供几则不同领域的材料,但仔细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其内涵实质是一样的,所以考生只需找出各则材料的共同点即可,因为这个共同点就是试题的立意所在。5【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15、 字的文章。材料一日前,在中国内地备受尊崇的 52 岁的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华人企业家李开复患上淋巴瘤。李开复发微博坦言:他坚持每天努力挤出三小时的时间工作,还曾天真地和人比赛“谁的睡眠更少”“谁能在凌晨及时回复邮件”努力把“拼命”“快”作为自己的一个标签。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只因输液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优势,但其免去了人体免疫等环节,对身体危害性极大。而在中国,“吊瓶森林”在各大医院随处可见,我国年人均输液量是欧美国家的 3 倍,输液已成为我国独特的医疗文化。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16、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技法运用】本题可用异中求同的方法来审题立意,材料一是个人的工作一味求快,材料二是中国一味求治疗快的独特的医疗文化,两则材料虽涉及的领域不一样,但探讨的问题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速度”。“速度快”固然可喜,但同时本题也暗含了一个疑问,“慢一点”难道就不好吗?因此,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考生如何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我们的人生、社会在适当的时候完全有必要“放慢脚步”,等一等我们的“文明”!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据此,考生可有以下立意: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批判一味求“快”给社会、人生带来的危害;分析“快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快现象”的实质;呼唤我们的社会“慢下来”。此类型材料作文一般试题所提供的各则材料所探讨的话题是一样的,但每则材料切入的角度或内涵却是相对或相反的,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所以,考生一定要先分析出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试题的立意所在。【模拟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