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69945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含解析) 川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印度1四大文明古国之的古代印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 C D 2印度的男女青年纵使青梅竹马,相互爱慕,但如果双方等级不同,最终也不成眷属,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种姓制度 C 人权未普及 D 佛教的规定3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4下列对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 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C 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

2、能通婚 D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5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6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 )A 禅让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科举制度7“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你知道这首诗词与哪一宗教有关()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8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根据所学知

3、识推断,文中某国是( )A 希腊 B 埃及 C 印度 D 中国9(题文)以下是某同学在课本剧汉谟拉比中所撰写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A 我是法老,太阳之子 B 我是基督,传教救世C 神予我智慧,建立种姓制度 D 神授我权杖,制定成文法典10阅读材料: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摩奴法典 请回答:(1) 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哪个国家?反映了社会上什么制度? (2) 这部法典有关规定的实

4、质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人各属于哪些阶级?(3)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D符合题意;A是西周的分封制;B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行政机构;C是中世纪欧洲的官僚制度。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故选D。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准互相通婚等。因此,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

5、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故B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果,与印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人权未普及不是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故C不符合题意;佛教主要宣传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与题干的悲剧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

6、位。所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故选B。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盛行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不正确”是解题的关键,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5【答案】D【解析】依据 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D项符合题意;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担任祭司;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第二等级的国王掌握军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印度”电影,可知反映的是印度的制度

7、,根据台词中的“阶级歧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禅让制度是中国古代尧舜禹时期的制度;分封制度是中国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科举制度都是中国隋唐时期设置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故选B。7【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诗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8【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结合所学可知,文中某国是印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

8、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9【答案】D【解析】A项我是法老,太阳之子,应是古埃及国王的说的话;B项我是基督,传教救世,应是耶稣说的话;C项神予我智慧,建立种姓制度,应是古印度国王的说的话;D项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是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因此神授我权杖,

9、制定成文法典,符合课本剧汉谟拉比,故选D。10【答案】(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2)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3)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印度,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以这部法典

10、有关规定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四个等级中波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无政治权利;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无任何政治权利。种姓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3)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雅利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谓四个等级由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的说法,纯粹是通过编造神话来加强统治者权威的,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