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66512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5.2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2 鲁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探究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逐步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通过边实验边探讨,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整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 行交流。 对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现象,学会分析原因。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感受自己的成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

2、有了初步 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 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节课是在第二节探究酸碱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究酸和碱的性质,教学起点定位在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这个问题上,从而引发有关中 和反应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实质探究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探究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实验仪器及药品:5稀盐酸 5氢氧化钠溶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pH试纸 氢氧化钙固体 蒸馏水 浓盐酸 试管8支 胶头滴管 小烧杯 玻璃棒教学手段:

3、多媒体课件 探究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怎样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为什么酸和碱具有共同的性质?【投影】酸碱指示剂和酸碱度的知识再现习题1.用酸碱指示剂可以区别溶液的酸碱性。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使无色酚酞试液 ;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色。原因:酸溶液中含有较多的H+; 碱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OH- 2.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来表示。 pH7时,溶液显 性; pH = 7时,溶液显 性; pH 7时,溶液显 性。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同学们做过好多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许多现象。如果将实验室常见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4、混合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想交流】【实验探索】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结论】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起发生反应了吗?你有什么猜想?【猜想】二者没发生反应;二者反应了,但现象不明显【教师点拨】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做实验进行探究来证明,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出验证你的猜想的方案,并简单记录下来。【投影】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操作与观察.分析与交流.结论与解释【交流共享】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引导评价】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有依据的方案,谁的方案操作更简单、更快捷呢?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

5、药品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探索】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同学们的实验已经结束,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猜想及探究过程分享给大家呢?【交流共享】【归纳总结】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问题思考】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P126表中的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画图成果投影展示【启发】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生讨论交流】当滴入的NaOH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 酸 性, HCl 剩余; 当滴入的NaOH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溶液显 中 性; 当滴入的NaOH溶液

6、过量时,pH7,溶液显 碱 性, NaOH剩余。【教师设疑】为什么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7,溶液显中性呢?H+和OH-哪儿去了?【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反应实质: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了水。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反应呢?【感悟探究】屏幕打出探究步骤,学生认真阅读后,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结论】二者也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归纳总结】实验证明,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中和反应:酸 和 碱 作用生成 盐和水 的反

7、应。从微观上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怎样的?【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结论】中和反应的实质:H+和OH-结合生成H2O【反思与交流】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我】1.在滴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加酸前后溶液颜色依次为 ( ) A.红色、无色 B.无色、红色 C.红色、蓝色 D.蓝色、无色2.在实验室里,欲使碱性溶液变成中性,下列试剂中最好选用哪一种组合 ( ) NaOH溶液稀盐酸 石灰水 酚酞试液A. 或 B. 只有 C. 只有 D. 和3. 向NaOH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溶液pH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与下图相符的是 (

8、 )pH147盐酸的体积OpH147盐酸的体积O盐酸的体积147OpH盐酸的体积147OpHABCD4.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Ca(OH)2+ CO2=CaCO3+H2OB. CuO + 2HCl = CuCl2 + H2OC.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D. AgNO3 + HCl =AgCl+ HNO3作业:P128在线测试【知识拓展】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2.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另外,使用无机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也会使土壤呈酸性。施用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

9、,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Ca2+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素。【案例评析】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如:通过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

10、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如:中和反

11、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五、严格遵循“三讲” 、“三不讲”的原则,详略得当。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