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361891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Word版含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分方案4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在散文阅读中,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点或某内容、情感等特定的手法,分析其用意、作用或效果,往往是重要的命题点。试卷真题举隅2017全国卷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天津卷挺拔之姿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2016浙江卷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016上海卷湖殇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

2、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2016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2015上海卷雪天赏析第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文中为

3、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2012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段和第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2011上海卷又见鹭鸶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段作简要分析。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典题一对散文选材、用材等方面特点的分析例(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

4、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

5、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文,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

6、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

7、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

8、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改)1.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的内容。一、明晰答题方向:“联想”的用意,要从“联想”的内容和为什么“联想”两个角度思考。二、细察“联想”之由与“联想”之实:联想是因为曼妙的药名让“我

9、”兴奋不已;联想的内容主要是传统绘画与民间故事。答案可以据此拟定。三、可作的补充:体现了中药的特别与丰富,增强散文的趣味;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2.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明晰答题侧重点:简析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甘草”而非为什么要写到“甘草”,即作者更为偏爱“甘草”的原因。二、分点分角度简析:抓住文中的“首先”“再加上”“最早”“就这样”等词语,从甘草与姓氏、甘草与“我”的

10、关系、甘草本身特点、我的感悟等方面分析,较详细地写出理由。三、可以补充的思考:为表现“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等做较具体的铺垫。散文的选材、用材涉及散文的构思、布局和立意诸多方面,涉及的考题往往因文设题,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从往年相关真题及其答案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答题策略:1.对为什么安排“某一内容”的用意解读散文的材料一般看似“松散”,但某一内容的安排一定有整体的考虑。一般把某一内容与形象、情感和主旨相联系,另一方面从写法和效果方面考虑。如2012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测试题有问:“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段和第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解答时,可以从丰富文章内

11、容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考虑。写到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补充了吴冠中理发、饮食以及他与普通老百姓的交往细节,使吴老的形象更丰满;同时通过她们的评价侧面印证吴冠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有人情味的品质,增加文章的感染力。2.对“反复”“着意”“较多笔墨”等用意的分析一般来说,这些写法往往在形象、情感与感染力等方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常常兼有线索、结构、详略等方面的效果。如2016浙江卷母亲中有“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这么一题。解答时可以从形象表现角度考虑,是反复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是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对话语境中看,反复对比中突

12、出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从感染力的角度看,反复出现的对话描写,增强了一种现场感,人物的音容笑貌宛在,使读者感觉真切。3.对联想、插入、引用等用意或效果的分析虚实结合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具体体现在多用联想、引用、穿插、造境等方面。解答此类题应从具体材料出发,通过虚实分析、删留比较、内涵探究等分析。如2016上海卷湖殇测试题有问“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解答时,可以从正面考虑用这些“数据和年份”的好处,也可以尝试删掉这些内容,比较思考效果有什么不同:删除以后,不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自然也就不能更好地抒发作者痛苦

13、无奈的情感,不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至于如2011上海卷又见鹭鸶中的“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之类的题目,可以联系学过的江南的冬景等散文,其引用古诗来写江南雪景,在虚写中突出了江南冬景之美,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天地。(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

14、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宋代勇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