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361860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复习讲义 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分方案5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散文的形象是指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作品的主旨,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也包括文章的写作意图或目的。对形象、主旨的探究,绝不仅仅局限于上下文,而是要结合全文来体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探究时还要结合现实或自身体验,多方面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命题实例如下表。试卷真题举隅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

2、、“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2016浙江卷母亲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2014全国大纲卷听雨“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09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请概括文章的主题。典题一启示感悟式探究例(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头脑中的旅行彭程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

3、,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

4、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

5、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

6、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

7、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

8、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

9、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中的旅行能够

10、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一、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对“头脑中的旅行”的基本态度:如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当然,我们

11、都是凡夫俗子不过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等语句可知,作者是认同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的。二、扣住“保险”观点(作者的观点)作答:从文中找到依据,无论认同与否都需言明观点,再分点回答理由。三、如果有不认同的看法,也尽可能从文中提到的内容出发分点解答,切忌想当然。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散

12、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针对题目要求,选准探究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从感受最深处入手;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启发感悟式探究,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表明自己的感悟或者启示,然后结合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论述,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

13、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将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再读高分方案1典题一中的牛铃叮当(2013年高考浙江卷),回答下面的问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解析:先综合全文概括主旨,然后从主旨要点出发联系实际说说感悟。答案: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感悟:(示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忽视了最淳朴、善良、纯粹的东西,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达,都应该保持那颗淳朴、善良、纯粹的心。(示例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已经消磨了人们内心的那份宁静、淡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人们失去了很多,但并未觉察;内心的那份质朴、宁

14、静已尚存无几,正如文中最后的牛铃依旧叮当,但少了往昔的悦耳和悠扬。典题二评价阐发式探究例(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