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公开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53660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公子列传(公开课)(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公子列传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学习目标,1. 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2. 分析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文本,感受信陵君和侯生等人物的人格魅力。,活动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hi)(chu) 平原君负韊矢(ln)(sh) 矫杀晋鄙(jio) 意骄矜(jio )(jn)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ho)(y),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至邺,矫【假托】魏王令代【代替】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 一说首 】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驻扎】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只

2、有所乘车辆而无随护的兵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用椎】杀晋鄙,公子遂将【统帅】晋鄙军。勒【整顿】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回家奉养父母】。”得【得到】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解除包围】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郊界】,平原君负韊【盛箭的囊袋】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在这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诀别】,至军,侯生果北乡 【同“向”】自刭。,何如 1、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於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2、如何,怎

3、么样。又指怎么办。左传僖公九年:“及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 3、如何,怎么样。用于陈述或设问。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4、何似,比怎么样。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刘大白旧梦诗:“与其向梦里寻诗做,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 6、犹何故。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使退却】秦存【保存】赵,使将【将领】将【率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

4、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情绪】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自满的神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打扫台阶】自【亲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趋向,往去】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不好开口】献五城,以【因为】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ho】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活动二:重点词语积累,重点

5、语句翻译,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在边境上驻扎,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平原君替 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 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6、。,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 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1、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是什么?,三、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一、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二、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活动三:归纳概括,观点提炼,2、文章是用哪些方法来刻画魏公子的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侯生的无礼和公子的谦逊,魏王的胆怯和无能公子的果敢和贤能,侧面烘托,市人、从骑,正面

7、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平原君的贤能和信陵君的贤能,概括信陵君、侯嬴、朱亥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善于反省虚心纳谏、知错能改,侯 嬴,穷而志坚、深谋远虑、知恩图报,朱 亥,硬气豪爽,不拘小节、知恩图报,战国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门客都达三千之多。 第一,从对待门客、发现人才方面说,平原君是三人中做得最差的,因为历史没怎么记载春申君这方面。第一个故事:平原君的邻居是个瘸子,他的小妾笑话人家。邻居气不过,找平原君理论,他表面上答应处理,心里压根不当回事,门客因为他失信于人而走了大半。第二个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寄居在赵国,整天找赌博的毛公和

8、卖水的薛公游玩。平原君很看不惯,对自己妻子说了,他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将这转告给弟弟,信陵君说平原君只知道装点门面,却没寻找真正的人才。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怕回去魏王还因为窃取兵符怪罪他,不准门客劝谏,就是那两个人冒死劝谏,让信陵君以国为重,使其声名得以保全。平原君连自己家门口的高人都没发现,别人发现了还嘲笑,怪不得后来门客都跑到信陵君那儿了。,第二,从门客的质量上,信陵君的要比其他三人强。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时,想找20个文武双全的门客,只找到了19个,最后毛遂自荐,凑足了数,但真正留下名字的也就毛遂一个;春申君的门客,留下名字的有朱英和李园两人,可他最后不听朱英的劝谏被李园杀了,身首异处

9、,比平原君还差;孟尝君的门客比前两人的强多了,鸡鸣狗盗虽然褒贬不一,但冯諼绝对是无可非议的顶级高手,上能使齐湣王、秦昭王重视孟尝君,下能使薛地老百姓拥戴孟尝君。信陵君不仅有前边的毛公、薛公,还有足智多谋的侯赢、英勇无比的朱亥,窃符救赵完全出自这两个人之手,后来诗仙李白曾作诗称赞:“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第三,从个人能力与对国家的忠诚度上说,信陵君是双优人才。孟尝君早年能两次劝谏父亲,成年后能使秦昭王召他为相,在齐国呆不下去时还能相魏,能力绝对是有的,但是相魏期间,他联合秦、赵、燕讨伐自己的国家与君王,这就太过分了。平原君的自身能力较差,秦赵的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贪

10、图眼前利益而引发的。结果45万赵兵丧命于长平。论能力,信陵君救赵使秦国退兵,解了邯郸之围,后来秦兵攻魏,信陵君回国联合五国军队,打败了秦国著名战将蒙骜,追击到函谷关,让秦兵不敢出来应战。能两次击退秦军,这在四公子中,绝无仅有。论忠诚,魏国危难时,他听了毛公、薛公的劝谏,立马回国,忠心可鉴,即便后来被魏王猜疑,他只是饮酒作乐,未曾出走他国,更未曾攻打自己的国家。,读书贵存疑,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

11、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

12、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第一,报恩说。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激励说。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

13、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畏罪说。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第四,有愧说。 这一计划是以嚄唶宿将晋鄙的个人悲剧为代价的,陷信陵君于两难境,而晋鄙之死,出于侯生的计谋。侯生愧对晋鄙,所以用自杀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羞愧之心。,历史评价:,赵孝成王:“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荀子:“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 司马迁:“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曹植:“若夫田文、

14、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西晋左思魏都赋:“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贵非吾尊,重士逾山。搦nu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明代茅坤史记钞:“传中两千五百余字中直称公子一百四十七处,太史公仰慕之意溢于言表,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叹公子终被废弃不用。” 清代洪亮吉历代史案:“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

15、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补充阅读,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