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52246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思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退思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退思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退思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退思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思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思园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退思园 园名的来历(典故) 这座园子取名“退思”,源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是说做官的时候要忠于职守,为皇帝分忧,官做不成了,则要反省自己,端正态度。 退思园的简单介绍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

2、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亭阁、长廊环水而建。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

3、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 退思园的空间布局 退思园住宅分内外两部分。外宅三进轿厅(门厅)、茶厅、正厅,沿轴线布置,等级分明。外宅主要用于会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礼。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日“畹多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廊下设梯,既遮风雨,又主仆分开。内、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紧凑。中庭为住宅的结尾,也是住宅向花园的过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

4、,名为“揽胜阁”。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云烟锁钥”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庭前植香樟、玉兰,苍劲古朴。小院所用笔墨不多,却引人入胜,衔接自然,为花园起到绝好的铺垫作用。退思园的花园以水为中心,建筑、假山沿水边布置,建筑多贴水而筑,突出了水面的汪洋之势,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园水面处理独到之处就是水与建筑的紧密、贴进,整个园子象浮在水上,与其他园林相比,平添一分动感。“退思草堂”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不求华丽,无论是门窗装饰,还是家具陈设,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在园林建筑中是少见的。退思草堂坐北朝甫,隔池与苑雨生凉、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与草堂相连的是

5、环水池而筑的“九曲回廊”。此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而墙上的漏花窗刻“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诗句,借以寄托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将诗句制作于漏花窗上的做法,在苏州园林中仅此一例。退思园中很多景点都用古诗词命名 “闹红一舸”为一船舫形建筑,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地坪紧贴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退思国有两处船肪建筑,一个在池中,另一个在旱院中庭。我国古代江南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园林的石舫、旱船自然是寄情于水、寄情于船的象征,这是一种水乡文化的特征。“菰雨生凉”是一处临水小轩,位于水池东南。轩面水开四扇长窗,轩内

6、隔屏正中置大镜一面,镜前设一小榻,夏日卧于榻上,背后的镜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莲荷,仿佛置身于荷花丛中。以镜面扩大园林空间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手法,而此处运用之巧妙,真可谓独具匠心。退思园的水面较开阔,而园内建筑体量均较小巧,处理不好则有散、乱之感。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筑的单体组合、临水立面的变化以及建筑与水的进退关系,都必须处理好。退思园水池甫岸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甫岸的“辛台”是一幢二层小楼,与“菰雨生凉”相隔一段距离,无论从空间比例上,还是立面变化上看,均略显不足,但通过“天桥”将两者连接后,即变成一组活泼的建筑群。“天桥”为二层楼廊,与园西北部的“揽胜阁”遥相呼应,两处均为欣赏退思园全景的最

7、佳处。退思园全国布局紧凑,一气呵成,有序幕,有高潮。“两堂”(嘉荫堂、崇本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退思园原系“凤、颖、六、泗”兵备道任兰生的私家园林,建于清代光绪十一至十三年。“退思”两字取义为“退则思过”之意。于是,文人雅士借题发挥,在“退思”二字上做文章。退思园是一座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园林,当年任兰生回乡后用十万两银子建造而成。这座占地面积不到十亩地的私家园林,吸取中国造园艺术之精华,集中能工巧匠的聪颖和智慧,集亭、台、楼、阁之大成,融琴、棋、书、画为一体,富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实为中华园林艺术之瑰宝。更为有趣的是,退思园的造园结构有别于传统的手法,不采用纵向结构,而

8、是横向建造。也许主人出于不露富的缘故,因而园内西为堂、中为庭、东为园。步入退思园,首先目睹门厅和花厅,其陈设极为古朴,给人以古色古香之美感;接着,涉足中庭,则给人另一番感觉,这里景观开阔,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尤其是一棵具有两百余年悠久历史的玉兰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主人钟爱玉兰,大概与任兰生的“兰”字不无关系吧!在砖木结构的中庭,建有“旱船”,这与苏州拙政园的“石舫”相似,因同里地处水乡,水船相伴,桥水相济,那么,在私家花园中又如何体现船的特色呢?主人挖空心思地想出了绝招:增加“旱船”建筑,据说,“旱船”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场所。而在“旱船”两侧,则有“坐春望月楼”、“揽胜阁”、“迎宾居”、“岁

9、寒居”等古老建筑。 退思园的精美之作当然在它的园林。东侧的园林贴水面而建,故名“贴水园”。园内水榭、假山、曲廊、荷池一应俱全。最为有趣的是,当人们沿九曲回廊而行,走向小园深处时,便会看见“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几个大字,由此足见主人的匠心独运,以置身于园中便能享受大自然美景为乐趣,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三曲桥”是退思园的点睛之笔。平卧水面的“三曲桥”,弯弯曲曲,平平坦坦。走上三曲桥,还可登上别致有趣的“天桥”,在天桥上举目远眺,园内景致尽收眼底,也是摄影创作的绝佳之地。园中的主景当然是“退思堂”,伫立堂前,环视四周,园林景致的诗情画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江南名园退思园以其俊雅秀丽、精巧玲珑、清淡素

10、雅、贴水而筑闻名于世。自1984年修复开放以来,一时间,声名鹊起,中外游客纷至沓来。退思园各景点众多,构思巧妙,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为江南园林中不多见。其中“桥”、“揽胜阁”和“菰雨生凉”可称“三绝”。“天桥”古称“复道”,起源于秦阿房宫。位处“辛台”东侧,傍池水,横空出世,轻盈飘逸,飞越山巅,与“菰雨生凉”、“辛台”连成一体。游客绕石径拾级而上,登临“天桥”,使人豁然开朗。此桥前后贯通,八面来风,游人居高临下,凭栏环顾,观赏其间,犹如置身于连续不断的山水画卷之中,被誉为江南园林中“一绝”。难怪年在评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时,专家们对送选的众多代表“苏州园林”特色景点的照片,特别是退思园“

11、天桥”一景情有独钟,列为“苏州园林”首选景点。并于年入选人民画报第一期“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专栏,成为“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佳作。年人民画报第期,更以“水乡泽国话同里”为专题,全面展示同里水乡风貌和园林景观,再现“天桥风姿”。“揽胜阁”位于园西北隅。这里是北墙和西墙相交处,形成一墙角。墙角的处理历来是造园中的一大难题,但设计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布局,化难为“利”,在这里构建高耸的楼阁,游人居高临下,园内各景无不尽收眼底,令人称绝。“揽胜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与中庭的“坐春望月楼”相通,这使远道游客落枕“坐春望月楼”的异乡之客,特别是宾客中的女眷,可以足不出户饱览园内满园景色。冬日,若

12、遇大雪,主客可在这里一边围炉取暖,一边观赏雪景,岂不悠哉、悠哉!退思园另“一绝”,当是“菰雨生凉”轩。轩名取意清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时,细雨落平波”。轩南芭蕉葱绿,棕榈苍翠,信步其间,须眉皆碧。轩北贴水,一叶芦苇,几枝菰草,燕雀穿梭其间,顿觉野趣横生;轩内中立明镜,是当年从异国觅来,镜前有香妃榻,侧卧其上,对镜观景,园中有园,幽深莫测。若逢盛夏酷暑,于此剖瓜赏荷,顿觉烦渴尽消;若阵雨突至,风鞭芦叶,雨打芭蕉,其声如玉弹跳,使人犹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别有一番情趣。更令人叫绝的是轩底设计三条水道,池水循其间,形成天然的降温设施,真是“生凉”有“方”,妙在其中呵!退思园“三

13、绝”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使无数中外游客为之倾倒。在赞叹之余无不为我国明代著名造园大师、园冶作者计成的家乡同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退思园这样的贴水名园而兴奋不已,更为退思园“三绝”这样的园林艺术珍品而叫绝。退思园的“三珍”,并不是筵席上的山珍海味或珍馔佳肴,而是指退思园内三件颇为罕见的文物珍品。初访退思园的游客,如不经人指点或由导游仔细讲解,是很难品味出这“三珍”的文化韵味来。退思园“三珍”指的是:“退思草堂”内的归去来辞碑拓,“九曲回廊”中的石鼓文及“老人峰”顶端的“灵璧石”。退思草堂内的归去来辞碑拓,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所书,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

14、旨,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所书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存世书迹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山门记、归去来辞等。太仓人顾信为保藏赵孟所书归去来辞、送李源归盘谷序石刻,在太仓淮云寺中建墨妙亭,亭早毁,唯两碑仍保存到“文革”前。“文革”中归去来辞碑被红卫兵打成四截,不少字迹也遭破坏,无法再复原。为使赵碑和墨妙亭重放异彩,太仓县政府根据各界人士建议,在人民公园内重建墨妙亭,并重刻赵孟两碑陈列,供群众观摩。残碑由文物部门收藏。故退思园所存拓本,实为海内孤本。进月洞门,步入“九曲回廊”,但见廊壁上造型各异的漏窗内,镶嵌一句诗句曰:“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字体奇巧古拙,系先秦石鼓文,为秦始皇

15、统一文字前的大篆。这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凤翔)三原发现,在十块鼓形石上,每块刻四字诗一首,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称“猎碣”,石鼓文由此得名。留传至今,石鼓文文字仅存一百多字,从中提炼出这样的诗句极不简单,这在江南园林中是绝无仅有的。诗句源出李白襄阳歌,与苏州名园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有异曲国工之妙。园内“天桥”北有一巨大太湖石,高米,独体,因远望酷似老人,因而称“老人峰”。在其顶端有一奇石,远望似老头上的一顶帽子,近看则是活龙活现的一只乌龟。此石称“灵壁石”,产自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的家乡安徽灵壁,因而又称“美人石”。石不大,自然天成,

16、不作雕琢。或牛、或虎、或猴、或象,皆维妙维肖、玲珑剔透。若配以红木底座,放置在书桌上,则为精致的艺术品。“老人峰”顶端的“灵壁石”较大,然恰到处,使两石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建于晚清时代的退思园,除十分讲究园冶所说的“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还更多地追求其神韵和诗意。为此目的,它把碑碣、匾额、楹联、书画等文学手段引入园林之中,就象中国画上题写诗句,点明画的诗意一样,以增强园林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任兰生,江苏震泽(即今同里镇)人。他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年轻时即投效安徽军营,曾带兵与捻军作战,屡次因功升迁,后来转任地方官员,也政绩卓著。清史列传任兰生传对此作了详尽的记载:(光绪)三年(),署(代理)凤颍六泗道,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