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337199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金榜夺冠-第四单元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答案:一、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2断裂带 褶皱山脉 海陆变迁 喷出地表,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 2主要表现形式,太阳辐射能,生物,崩解破碎,侵蚀,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基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答案:三、2.岩浆 冷却凝固 岩浆岩 沉积岩 风化 搬运 变质 重熔再生,1地质作用的类型及相互关系,考点一 地质作用与地貌,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在内力作用下,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学以致用,1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1)B (2)A,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

3、阳能,其次是重力能;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2风化作用及其分类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在各种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最为显著。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归纳如下:,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4.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学以致用,2如图,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

4、图回答(1)(2)题。,(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解析:第(1)题,甲图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可观赏到石林、石芽、溶洞等。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在地下经过流水的化学风化(溶蚀)与流水侵蚀分割后,岩缝中的土壤被冲走,就露出了石芽,石芽不断增高,就变成了石林。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其形

5、成的外力作用是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答案:(1)B (2)C,1岩石圈的组成: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图中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上升冷却凝固;风化作用;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三大岩石的转化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转化而来。 (3)图中有两个箭头指向变质岩,其地质作用均为变质作用。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都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图中指向风化物、沉积岩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均为外力作用,其余代表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学以致用,3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6、完成(1)(3)题。,(1)若图中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 ) A和 B和 C和 D和 (2)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 Aa变质作用 Bb风化作用 Cc重熔再生作用 Dd侵蚀作用 (3)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 A有层理构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气孔构造 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推断出代表沉积物固结以后形成的沉积岩;代表经过变质作用后生成的变质岩;代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喷出岩;代表岩浆侵入地壳而冷却凝结成的侵入岩。其中喷出岩和侵入岩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第(2)题,图中各字母所代

7、表的作用分别为:a固结成岩,b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c重熔再生作用,d上升冷凝作用。第(3)题,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喷出岩,其典型特征是多气孔构造。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美观的是花岗岩(侵入岩)的特点。 答案:(1)C (2)C (3)C,考情分析,分析近三年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可知高考中对本讲的命题有以下特点: 1从考查内容来看: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地貌是常考点,几乎每年都有呈现。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地貌剖面图的判读是新考点,如2009年江苏地理T5、6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从命题角度上看,以地形图或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8、是常用命题形式。如2010年山东卷、2010年广东卷。以地质剖面图或地形剖面图为背景也是常用命题方式。 3对能力考查要求较高。2009年江苏地理T5、6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增加成岩环境环节,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和过程,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对知识的灵活和综合应用要求较高。,真题导航,考向一:内外力作用 (2010年山东卷)下图为某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 B C D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命题立意:本题以喀斯特地

9、质地貌剖面图为情境,着重考查根据地理基本原理推断地理过程的能力,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明确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条件是合理推理的前提。,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对各地貌形态,图例分别作了说明。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图中的序号按形成先后帕形或(和不能确定先后顺序)。第(2)题,喀斯特地貌区降水丰富,以水蚀作用为主,岩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岩,由于多溶洞,地下水丰富,

10、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答案:(1)D (2)C,(2010年广东卷)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三峡大坝的影响、流水的地质作用,涉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三峡大坝下游附近”中的“附近”一词,也就是测点在距大坝下游很近的地方,由于大坝的建设,水流落差加大,大坝附近水流速度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将原来河床的

11、沉积物中细小颗粒重新侵蚀搬运到下游,较大颗粒留在原地,A正确;B项中所说的堆积作用应该发生在更下游,C项中的风化在此没有体现,D项的固结成岩作用是个长时间的地质过程,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考向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 A B C D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 A B C D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及岩石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读图

12、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理解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判读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的关键。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代表重熔作用,代表岩浆活动,代表地壳运动,代表变质作用,昆仑玉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而形成的。 答案:(1)D (2)A,(原创题)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读下图回答12题。,1上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地区地貌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B沙丘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13、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甲,解析:该地区的地貌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答案:A,2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Aacb Bbca Ccab Dabc,解析:根据侵蚀的范围越来越大来判断即可。 答案:D,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为_。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图中_岩;按成因分类属于_岩,经高温高压变质之后形成_(岩石名称)。 (3)如果该图表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那么_(代号)中不可能有煤炭;厚厚的黄土层是_经外力破坏后,由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由此可知,地壳物质循环可影响_形态,对地球表面的_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答案:(1)甲丙乙丁 (2)甲(石灰) 沉积 大理岩 (3)乙 各类岩石 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祝,您,学业有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